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表论文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重要指示。这是我们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再次飞跃,也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及中医药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所肩负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挖掘药学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合我国药学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发表论文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有效成分的构效关系研究,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与改造,以及主要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等。在我国,天然药物化学与中医药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学科,也是沟通中西药学的桥梁学科。药学事业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其相关的从业人员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外,还需兼具相应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要开辟新的途径,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祖国传统中医药思想精华贯穿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并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青年学生,对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医药人才,落实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表论文彰显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中医药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和中华文化母体一样底蕴醇厚悠长。中药是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物质宝藏,充分挖掘中医药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意识,并将其引入天然药物化学的教育发表论文教学工作中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与西药晦涩难懂的名字不同,许多中药的名字就如古诗文般充满美、雅、趣、情。如白薇、香薷、青黛、紫萍、玉竹等中药名清新淡雅,忘忧、远志、决明等中药名又如玎玲琴音意境悠远。在《天然药物化学》每个章节授课中,可以着重介绍一味或几味代表性中药,将它们名字的寓意、历史文化渊源、本草考证结合相关的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加以衬托,足以营造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美课堂,在润物无声中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目的,把中医药传统文化深深厚植在青年学子的心中。
如当进行到天然药物化学“黄酮类化合物”这一章节教学时,举例中药葛根,曾有葛根趣闻,“相传盛唐年间某山脚下有一对夫妻,男耕女织,一朝郎君进士及第,略嫌发妻貌逊,妻知,后得山神指点得葛根挖食,既获丰盈美丽之姿,自此夫妻团聚,共享荣华”。课堂上适当引入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并可增强相关的记忆。野葛根为名贵中药材,用药历史上千年,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葛根的记载:“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现代药物学研究发现葛根中富含葛根素等异黄酮类天然成分,此类成分在现代又号称天然雌激素,具有改善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调节雌激素水平、调节血压等药理作用。这样从葛根小故事出发,课堂内容在循序渐进中即可导入葛根中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的异黄酮的化学结构,再结合其传统中药功效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讲解,揭示趣闻中妇人变得貌美的原因既是此类成分在起作用。
这样原本枯燥的化学结构阐述即可在趣味横生的过程中得以加深印象,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明白该类化合物的临床用途,明白为何要了解该类物质结构的意义,并且能感受在中国的“天然药物化学”及相关发表论文学科实际上应是深深扎根于“中医药”文化哲学体系中的学科。
在“在萜类和挥发油”这一章节,有一个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必须提及的药物———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传统中医药仍然可以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我们在课堂上引入青蒿素的来源、研发历史以及其重要发现意义,同学们均凝神细听,眼睛里满是崇敬与自豪的光辉。2020年春新冠疫情肆虐之时,以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为代表的系列中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应急治疗方案对疫情的防控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亮点。在世界人民生命健康面临危难之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展现大国风范,将中国方案分享给全世界,愿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谋福祉。在2020年的天然药物化学第一堂课中我们亦进行了相关信息的分享,让学生体会到中医药对防病治病及康复的独特作用,唤起青年学生对中医药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与责任感,铸就他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及爱国情怀。
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其临床疗效不容置疑,虽然其作用机理仍不十分明确,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中医药。而是要以临床疗效为中心,在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依靠天然药物化学结合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对中药进行鉴定、炮制与质量控制,以及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的全方位研究,实现中药的现代化。
天然药物历来是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据发表论文统计,1981年1月—2019年9月上市的1394个小分子新药中,有441个(32%)直接或间接来自天然产物,加上受天然活性分子启发而合成的新药,该比例达50%以上。因此,以天然活性分子为基础的新药研发仍然是新药创制的主要途经。目前,利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超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结合现代药理学分离鉴定天然产物中的活性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依旧是创制新药的主要方法与手段。近年来,合成生物学技术高速发展,为设计、重构与改造天然活性分子的生物合成途径系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技术支持,一些来自于中药的“明星分子”的合成生物创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可以实现中药活性成分的异源高效合成,解决稀缺药用植物资源匮乏的难题,这为天然药物来源的新药研发开辟了新的天地,也必将对我国的新药创制事业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老药新用也是一种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新药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到最终上市需要经历多层面考评,前后历时约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新药研发是投入高、风险高、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而久经考验的老药已然经过临床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考评,可以大大加速新药创制的进程。西地那非,沙利度胺和阿司匹林就是老药新用最成功的代表。我们上文提及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疗疟疾已经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2019年屠呦呦团队又公布了对双氢青蒿素的研究进展,据前期临床观察,双氢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另据我国多家研究机构最新发表的研究论文证明青蒿素哌喹片(粤特快-Artequick)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因此,改变老药的剂型或用途,让老药再度焕发光彩是创制新药的一条捷径。科技赋能,守正创新。中医药是一座伟大的宝库,作为传承者,我们肩负历史的责任和使命,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文化精华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让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三、发表论文辩证统一,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传统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学的思想体系雏形形成于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后来又受两汉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哲学思想的影响,逐渐发展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一分为二的辨证观。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要把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辩证法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利用天然药物化学方法研究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将中医的宏观认知与西医的微观实证结合起来,是对中药的一种继承和发扬,是中医药发展到现代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符合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规律。但如果完全按照西医理论指导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及机制,而不顾中医的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医的整体观,就如盲人摸象得不到最好的结果。比如天然抗癌类药物紫杉醇等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天然药物和中药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在发表论文教学环节中还要让学生知道,过去我们多认为天然活性成分集中于脂溶性成分,而蛋白质、多糖等水溶性成分没有药效,视为杂质直接丢弃。但是近年来研究表明水溶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有些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如天花粉注射剂可以治疗呼吸道炎症、引产等;香菇多糖在抗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等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可用作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乌头因含乌头碱而有剧毒,每年都有误食乌头而生病住院甚至死亡的病例,但是乌头泡酒也有温通经活络、温阳止痛的功效,外用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等。通过这些实例讲解使学生懂得变化是永恒的,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曾经沧海难为水”,也说明事物是发展的观点。所以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完善自我,树立战略意识,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社会。
四、发表论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中医药历时五千年的积淀,融合了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医药独具特色的“整体观”。中医强调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人要适应自然,也要主动应对自然的变化,即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对当今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仍具有指导作用。在设计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环节时,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如在实验教学中,为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尽量采用微型实验或环境友好型溶剂如水或乙醇提取化合物,或者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现代化的仪器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对溶剂用量大或者使用有毒溶剂的实验,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进行教学。在实验发表论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对自然要怀有敬畏与感恩之心。在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授课过程中,可以将天然药物野生资源过度采伐引起的生态失衡问题、面临的种质退化及资源短缺问题、中药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污染问题提出来供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为实现天然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努力,做维护生态平衡的弘扬者、践行者、推动者。
五、发表论文注重实践,精励不倦
实践出真知,中医药是中国人民长期医学实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是实践优先的科学。从古神话“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明代“药圣”李时珍翻山越岭、不畏艰辛、尝遍百草完成巨著《本草纲目》,到屠呦呦先生历经几百次实验获得“东方神药”青蒿素;从黄芩蒸制杀酶留苷、醋炙元胡溶出活性成分生物碱,到青黛发酵氧化聚合制备靛蓝等,处处体现出中医药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科学,是方法论,是实践中的科学。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扬中医药这一传统,除校内实验课外,要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认识北京周边山间路旁常见的可食植物、药用植物及有毒植物,让学生通过看、摸、嗅、尝对可用植物进行感性认识,结合该植物的本草考证、药用价值及化学成分的介绍,让学生对该植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野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质。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北京中医药文化科普研究基地参观学习,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中医药学起源、发展的过程,参观一些常见或珍贵的中药实物及标本、中医药典籍。学生可以站在历代名医塑像学前,穿越时空与古人来一场灵魂对话,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中医药之精华。在发表论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思想升华,让他们从中领悟中医药的大医精诚、精励不倦的文化精髓,树立为国家奉献、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
综合上述内容,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中医药的思想精华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下面以“萜类和挥发油”这一章节中萜类化合物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为案例,介绍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表1)。
中医药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历代科学技术及人文思想,积淀了深厚的内涵和功力,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精华贯穿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除了提升他们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积极性,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注重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强调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文化自信,让学生关注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更加坚定地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