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企业是新材料科技论文发表创新的主体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及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为国民经济论文发表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论文发表进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端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9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4.5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6%,比2015年、2010年分别增长了1倍和5倍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7%,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以高强汽车钢和高性能海工用钢等为代表的先进钢铁材料、以高端聚烯烃和特种工程塑料为代表的先进化工材料、以特种水泥和特种玻璃为代表的先进建材等先进基础材料产能均居世界前列。稀土永磁、发光、储氢、催化等稀土功能材料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半导体照明产业从零起步达到8000亿元规模,形成了比较完整产业链体系,出口的LED产品占全球LED照明市场的20%以上。石墨烯粉体及薄膜年产能分别达到5100吨及650万平方米,工业化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在汽车、纺织、军工等工业和民生消费品领域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image.png

       改革开放以来,新材料领域新成立的相关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1978年新注册成立的材料相关企业数量仅有200多家,至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数量已增加至近2万家,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优势突出的龙头企业。鞍钢集团完成首艘国产航母所需的甲板钢、球扁钢等关键型号钢材的生产,提供了70%的航母专用钢材;万华化学自主研发了第六代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生产工艺,成为全球技术领先、产能最大、质量最好、能耗最低、最具综合竞争力的MDI制造商;安泰科技解决了第三代核电主泵推力轴承和钨合金飞轮等系列核电“卡脖子”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难题,并承担了国家航天领域90%以上的抗高温耐烧蚀难熔金属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已成为我国航天发动机系统不可或缺的优质供应商;中复神鹰集团完成的干喷湿纺碳纤维生产技术,成功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千吨级规模T700/T800碳纤维生产线;上海新昇建成国内首个300mm大硅片项目,月产能达到20万片,产品通过多家下游龙头企业认证;南山铝业航空及汽车用铝板产品正式为波音、空客及宝马、通用、特斯拉等国际一流企业批量供货,成为世界尖端的航空材料供应商俱乐部成员和国内首家乘用车四门两盖铝板生产商„„一大批新材料企业为我国国防工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实现国家制造业安全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企业创新论文发表发展生态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提升新材料企业的创新能力。新材料产业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参数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推动企业实现从完成研究开发到市场应用这一关键而惊险的“跨越”,完善测试、评价、认证及标准化服务体系,统筹协调并加快产业创新资源交流互通。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成效显著,保障并实现重点领域新材料从产品向商品的转变。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国家级引导基金先后发布,从资本层面为重点企业保驾护航。国家级技术论文发表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在众多新材料重点领域相继布局建设,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北京、天津、山东、湖南、云南等众多地方政府也发布一系列专项政策措施,促进当地新材料企业创新发展。

image.png

       国家及地方新材料政策的相继颁布实施,合理有效的促进了新材料创新资源汇聚,开辟了新材料重点领域协同创新机制及路径,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化,降低了研发与市场风险,提高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逐步趋于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集群式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新材料产业链相互合作与融合更加紧密,为新材料领域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及产业生态。

三、企业创新地位不断提升,创新论文发表能力逐步增强

       我国新材料企业的技术论文发表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能力不断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我国材料领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占该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2/3,材料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所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1/5。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四成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面向社会和行业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创新载体的快速发展有效整合了企业所在领域的产学研力量,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聚集和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极大带动了相关行业技术进步。

       企业在新材料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创新地位不断提升。光威复材等企业在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技术指标大幅提升,部分领域形成批量自主供给能力,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装备。山东天岳、北京天科合达等6英寸碳化硅外延片实现小批量供货,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领域形成了从衬底到模组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贵研铂业、威孚高科稀土催化材料产品已进入国外汽车品牌供应商名录。先导智能、宁德时代锂电池动力电池产品先后进入特斯拉国内供应商名单。中国钢研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在高铁牵引电机、大型船舶永磁推进系统等高端装备中广泛应用,产业化技术水平与日本、德国相当。常州富烯等企业的石墨烯散热器件应用于手机等电子设备。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新材料关键技术突破和迭代发展,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支撑和提升了我国装备工业、制造业供给保障能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论文发表 新材料 科技 企业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企业是新材料科技论文发表创新的主体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及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为国民经济论文发表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论文发表进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端新材料的需求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9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4.57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6%,比2015年、2010年分别增长了1倍和5倍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7%,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以高强汽车钢和高性能海工用钢等为代表的先进钢铁材料、以高端聚烯烃和特种工程塑料为代表的先进化工材料、以特种水泥和特种玻璃为代表的先进建材等先进基础材料产能均居世界前列。稀土永磁、发光、储氢、催化等稀土功能材料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半导体照明产业从零起步达到8000亿元规模,形成了比较完整产业链体系,出口的LED产品占全球LED照明市场的20%以上。石墨烯粉体及薄膜年产能分别达到5100吨及650万平方米,工业化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在汽车、纺织、军工等工业和民生消费品领域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image.png

       改革开放以来,新材料领域新成立的相关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1978年新注册成立的材料相关企业数量仅有200多家,至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数量已增加至近2万家,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优势突出的龙头企业。鞍钢集团完成首艘国产航母所需的甲板钢、球扁钢等关键型号钢材的生产,提供了70%的航母专用钢材;万华化学自主研发了第六代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生产工艺,成为全球技术领先、产能最大、质量最好、能耗最低、最具综合竞争力的MDI制造商;安泰科技解决了第三代核电主泵推力轴承和钨合金飞轮等系列核电“卡脖子”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难题,并承担了国家航天领域90%以上的抗高温耐烧蚀难熔金属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已成为我国航天发动机系统不可或缺的优质供应商;中复神鹰集团完成的干喷湿纺碳纤维生产技术,成功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千吨级规模T700/T800碳纤维生产线;上海新昇建成国内首个300mm大硅片项目,月产能达到20万片,产品通过多家下游龙头企业认证;南山铝业航空及汽车用铝板产品正式为波音、空客及宝马、通用、特斯拉等国际一流企业批量供货,成为世界尖端的航空材料供应商俱乐部成员和国内首家乘用车四门两盖铝板生产商„„一大批新材料企业为我国国防工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实现国家制造业安全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企业创新论文发表发展生态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提升新材料企业的创新能力。新材料产业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参数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推动企业实现从完成研究开发到市场应用这一关键而惊险的“跨越”,完善测试、评价、认证及标准化服务体系,统筹协调并加快产业创新资源交流互通。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成效显著,保障并实现重点领域新材料从产品向商品的转变。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国家级引导基金先后发布,从资本层面为重点企业保驾护航。国家级技术论文发表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在众多新材料重点领域相继布局建设,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北京、天津、山东、湖南、云南等众多地方政府也发布一系列专项政策措施,促进当地新材料企业创新发展。

image.png

       国家及地方新材料政策的相继颁布实施,合理有效的促进了新材料创新资源汇聚,开辟了新材料重点领域协同创新机制及路径,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化,降低了研发与市场风险,提高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逐步趋于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集群式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新材料产业链相互合作与融合更加紧密,为新材料领域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及产业生态。

三、企业创新地位不断提升,创新论文发表能力逐步增强

       我国新材料企业的技术论文发表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能力不断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我国材料领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占该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2/3,材料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所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1/5。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四成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面向社会和行业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企业创新载体的快速发展有效整合了企业所在领域的产学研力量,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聚集和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极大带动了相关行业技术进步。

       企业在新材料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创新地位不断提升。光威复材等企业在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技术指标大幅提升,部分领域形成批量自主供给能力,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装备。山东天岳、北京天科合达等6英寸碳化硅外延片实现小批量供货,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领域形成了从衬底到模组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贵研铂业、威孚高科稀土催化材料产品已进入国外汽车品牌供应商名录。先导智能、宁德时代锂电池动力电池产品先后进入特斯拉国内供应商名单。中国钢研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在高铁牵引电机、大型船舶永磁推进系统等高端装备中广泛应用,产业化技术水平与日本、德国相当。常州富烯等企业的石墨烯散热器件应用于手机等电子设备。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新材料关键技术突破和迭代发展,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支撑和提升了我国装备工业、制造业供给保障能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