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感教育不到位
人们对于幸福的感受不同、期望不同,且对于幸福获得的途径设想不同,所以大学生的幸福观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当前竞争社会局势下,一些大学生无法摆脱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观念的腐蚀,树立了错误的幸福观念。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其对于幸福的理解是歪曲的,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追求权势地位,崇尚享乐,认为及时行乐才是幸福的。鉴此,高校应开设幸福教育论文发表课程,强化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给予全新而积极的认识与体验,以确保其始终关注激情与活力,促使大学生时时关注自身潜质与幸福感提升,从而满足求知欲与全面发展需求。
二、功利性观念过于严重
欲望越多则心灵承载的负累就越重,贪念越多则人便会在无意识下迷失方向,从而产生不幸福感。带着功利性与目的性学习生活,心会变得很累,最终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一些大学生由于功利性观念严重,具体表现在将拥有金钱与财富的数量作为衡量幸福不幸福、成功不成功的标准,并将金钱视为唯一且最高追求,有钱才会感受到幸福。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切实意识到依靠双手与智慧创造财富才是获得幸福的有效方式,这使得其压力较大且生活苦闷,从而幸福感下降。
三、抗挫折能力相对偏低
抗挫折能力的大小与人经历过挫折的磨炼程度及心智成熟程度息息相关。不同人在相同情境下经受相同强度挫折会产生不同反应。有些人遇到小挫折便会导致主观世界混乱,沮丧且颓废。而有些人即使是遇到重大挫折,依旧意志坚定,积极进取。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在家深受呵护,机会很少经历不幸遭遇,也很少经历挫折磨炼,致使其应对挫折的勇气与毅力匮乏,挫折成熟能力较差,所以很容易遭受挫折与不幸的心理伤害,无法体会到周围的幸福。在进入社会之后,激烈且复杂的竞争和温室效应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其常常会表现出消极且悲观的态度,导致幸福感直接丧失。
四、幸福获取能力严重匮乏
幸福主要来源于我们自己,而获取幸福也需要具备一定能力。幸福是一种人生态度与心态,需要自我找寻与发现。身处物质生活充裕与精神生活丰富的时代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论文发表学习生活中并不缺少可以获取幸福感的物质与精神条件。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根本没有用心发现幸福,创造幸福,更没有切实把握幸福,他们缺少幸福感知能力与掌握能力。很少有大学生会明白这一道理,幸福和烦恼多数情况下是由人心决定的,在你以积极乐观心态看待事物时,就会很容易获得幸福和快乐,而当你以消极悲观心态看待事物时,反而会获得烦恼和悲伤。多数大学生缺少善于发现事物健康面与积极面的眼光,导致难以体会并珍惜生活给予的幸福感。
五、积极人格养成明显不足
在幸福感影响要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最为稳定且有效的因素。积极人格因素主要由希望、乐观、快乐、勇敢、善良、幸福、感恩等特性构成,当代大学生在上述人格特征方面多少都有一定欠缺,这将会直接影响其有序的生活节奏,甚至会导致其生活态度发生扭曲,造成幸福感下降。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都主张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升学率,以目的性教育方式开展教学,很多学生盯着功利性明确的个人目标,受竞争压力盲目追求,极易导致心理失常与人格缺失,很容易缺少乐观与快乐等积极人格因素。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重保护与溺爱,忽略学生积极人格培养,致使很多学生难以切身意识到自身优势,无法客观看待自身不足,对于生活不够满意,很少产生幸福体验。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