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感动教育树立幸福观
通过确定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作用与影响要素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强化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正向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基于学校所给予的正向影响作用,逐步提高自身幸福感,以发展眼光对学生一生形成积极性影响。基于幸福感相关论文发表研究的情感快乐理论标准,在幸福感培养时添加一定的感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幸福。高校需积极采取多样化形式活动,以学生自我思考与探索正向影响学生思想,促使学生始终怀有感恩之心,避免学生在情绪情感内产生失落感,从而提高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进而形成健康且正确的幸福观念。同时,应把幸福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合,而在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应帮助学生确定就业目标与方向,并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优势与兴趣爱好,从而准确且扎实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素质,以此在就业择业的时候可以有效提高自信心,进而提高幸福感。
二、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教师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过程中,需全方位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促使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实现有效提升。就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等层面,侧重于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生活状态进行全过程观察,促使学生适度转变不科学与不健康信念,引导学生逐步健全自身人格,拥有积极且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从而使得学生幸福感得以提升。
教师需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过程中融入历史、哲学与心理学等多学科论文发表知识内容,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此外还需就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开展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生可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切实丰富人生经验与情绪情感等等,从而提升幸福感,进而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三、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过程中缺乏幸福感认知能力与获取能力等问题,高校应致力于推广心理健康相关教育,以此为高效开展幸福感教育相关工作提供有力依据,进而推动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在全面宣传心理学相关知识时,可基于实际需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方式,促使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辨别心理健康与异常状态,避免在无形中出现心理问题,并且还需在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引导学生自我有效调节。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并接受自己,准确且客观分析自身实际情况,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在学习生活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避免学生由于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产生心理落差,以获取健康和谐的幸福感。
四、构建完善的积极人格培养机制
积极心理学主张具备积极人格的人会更加易于获得帮助,得到他人接受,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充分发挥自身潜质与建设性力量,以此深层体验自身幸福感。高校应侧重于培养并完善大学生乐观、诚实、真诚、勇敢等积极人格品质。就论文发表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认为最为关键的积极人格是自信,强化自信情感体验,提高自我感知意识,是切实有效获得幸福感的基础条件。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匮乏现象,所以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过程中应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以自身努力获得成功与自信。
五、建立健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构建健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不仅需优化活动设施设备,又要创新活动软件条件。校园文化活动硬件条件主要为符合学生幸福感提高的活动需求的设施设备、场地、指导教师,高校就实际需求与申请适度完善活动硬件,提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校园文化活动软件条件主要为参与积极氛围、展示平台等等,高校可基于大力发展活动软件,创新活动文化内涵。同时高校应构建健康且合理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全方位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和人文情怀,以开放性与鉴赏性眼光对待自己或者他人的优势、潜质、能力。基于实时参与丰富且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拓展大学生视野,充实日常学习生活,强化生活学习兴趣与热情,以此获得更充足的幸福感。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