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练与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育元素提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拥有极强的情感元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对亲人的思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伤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忠贞爱情,都强烈直观地表达出了古人对于情感的尊重。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情感表达很多已经逐渐脱离了真实,这种虚伪造作的情感是无法打动人的真心,人们的社交相处功利性占据了绝大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情感行为,然其本质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是为了道德。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元素,应该融入高校美育过程中,启迪学生对于真实情感的表达。
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独特的人文元素。这里的文明指的是通过华夏文明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使学生得到道德上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净化。人文教育同样讲究抛弃功利性,相当于人精神世界的建设。从孔子讲究的君臣关系到现在战士们的无畏前行,都是华夏子女在人文精神的教育下产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种精神从古至今延续千年。因此,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时代精神如何变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人文元素是不会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逝的。
最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由元素也是不可忽略的。这一点在道家的思想中可以得到很明显的体现,道家的超功利性思想也是后世王国维先生所主导的美育精神实质。不过分受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束缚,以无为代替有为,以此来强调主体的自由性。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不用考虑外界因素对于自身的影响,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的提升和修养上,以求获得精神满足。
二、分析与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育例证分析
当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传统的艺术在生活中日渐式微,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推广,放任无视的话,这些文化遗产的消亡是必然的。其实,现代社会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虽然其形式精美,功能良好,但相较于匠人的亲手锻造仍旧是少了些温度。因此,在美育期刊发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领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进而产生一种传递文化的使命感,激发创新活力。
东北大学主动担当起高校传承和创新历史悠久文化的责任,不受功利的影响,潜心研究。设置非物质文化和手工艺课程,培养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想要去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2017年,东北大学成立“东大艺术遗传研究所”,开展田野调查,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走访全国各地博物馆,将非遗传承人口传记录成册,建立影像资料,将亲自收集到的实物或者影像资料进行展览。东北大学将实践作为途径,让学生进行现场的体验和学习,亲身接触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地感悟,以及树立正确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对审美的思考。只有课程内外同时结合,才能改善非遗在高校内传承的现状,进而为非遗培养潜在的从业者。近些年,东北大学还对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改革,成立木偶戏基地,将传承近200年的木偶戏珍品带入课堂,与木偶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木偶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学习木偶文化的历史。并把木偶制作工具搬入课堂,将课堂变成木偶的“出生地”,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制作木偶作品,让学生沉浸在木偶的制作过程中,更好地感受木偶戏文化所具有的魅力。
三、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育创新发展
中国的美育思想是一种融合性的发展并伴随时代精神而改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美育精神要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虽然美育教育在近几年的高校中是热议话题,诸多的学者也在不断地研究如何更好地为美育融入高校教育提供新思路,然而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深度仍旧还是停留在表面。从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间,以“高校美育”和“高校创新”为检索主题,美育话题的讨论日益增长,然而高质量核心论文数量却寥若晨星,关于如何进行美育创新论点的讨论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领域。
目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国家对外的形象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文化的传播和输出是最直接向世界展示华夏形象的途径。国内高校自然应当承担起时代责任,探求传统文化中美育元素同现代的契合,是进行创新的重要手段。在融合的过程中,以现代的观念、精神、环境来表现传统文化中美育的“形”与“神”,能够为高校美育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美育的期刊发表创新及与时代的融合要根植于中华悠久的历史文脉当中,把握好对世界文化的容度。文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记忆汇总,是中华人民最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家园。脱离了与中华文脉的联系,会导致美育教育处于无精神、无内涵、无底蕴的状态。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