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高校美育教育期刊发表改革定位

一、目标定位

       高校美育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人的自由感,恢复人性的纯净,不受世俗禁锢,将真实的、诚挚的体验作为审美活动的追求。高校美育并不是单纯要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能力和知识的储备能力,而是要在改革后,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启发学生用更加全面、立体的视野去看待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美”的形象,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具体来说,王国维的超功利美育思想和蔡元培的纯粹美育概念,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世俗理念对人的束缚,使人能够自由的生活,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并且将艺术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本身就有进行教育的使命,但并非要人去从事艺术,就好像人们读中外书籍,品诗词歌赋,最终的目的也不是想要人们再创造出千古绝唱,而是能够更好地去理解。美育理念发展至今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文化期刊发表内蕴,对于高校来说,将这些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是责任所在。

高校美育教育期刊发表改革定位

二、理念定位

       高校进行美育的终极理念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学会美术绘画或者音乐演奏,美育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为了学生由内而外的全面人格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一方面,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学习功利性过强,学生自由性被束缚,过程枯燥且压抑。美育的传播不是单靠几堂理论知识课便可让学生理解内涵、明确理念,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自身。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孔孟之道开始,便没有类似于西方那种将人格的塑造归结于上帝之手,即使是传统神话中的女娲造人,也只是赋予其形态而已,将人具体化,而不是抽象空泛的,一切皆以人为本。因此,注重人文修养和人格中“品”的培养,包括学生的个人品德、艺术品韵、思想品质、审美品择、是非品核等方面,才是当代高校美育改革的理念追求。

三、内容定位

       高校美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牢固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上。

       在当代高校美育课程设置当中,大部分以美育理论课程和艺术鉴赏和实践课程两方面为主。例如,美学原理、艺术设计概论、美学修养等理论课程基本上是国内专业美术学院学生的必修课。而艺术鉴赏和实践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培养计划当中,以艺术鉴赏为主,逐渐发展到戏剧、书法、国画、雕塑等其他的艺术领域进行实践。高校美育改革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向中华传统文化领域进行期刊发表探究,以多类型的艺术实践课程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的意蕴。

       同时,要以国际的视野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教育应有的地位。但是我们并不是在排挤他者文化成果,而是要在立足传统,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海纳百川,整合世界多元文化,对美育进行综合创造。王国维、蔡元培、丰子恺等思想家在形成美育思想的过程中,也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西方美育观念,拓宽了艺术鉴赏和审美批评、维度。但同时也要控制好西方艺术思潮的渗透,把握住中国美育意识的主导性,深入贯彻到高校美育中。因此,学生的艺术批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国内外的美学思想学习当中,高校要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艺术批评活动,辩证对待所见所闻,从中寻找到与中华美育思想之间的脉络关系。

高校美育教育期刊发表改革定位

四、方法定位

       深入开展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美育构建的要点和痛点。虽然美育所针对的对象是具体独特的“人”,而不是概念上的人,但是美育它不能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它是相对独立的、又和其他人文学科密切关联的教育体系。从工业到建筑,从产品到家具,从飞机到汽车,无不与艺术有关,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美”。

       当前高校美育实施的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开设美育课程和设立美术学科的基础阶段,企图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是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道德观念等人文素养的。高校应该分层次进行规划,将基础美育的通识课程作为第一层,以其他人文艺术学科的鉴赏课和选修课作为第二层。期刊发表例如,国内艺术教育院校会将艺术通识课作为基础课的主体,使学生了解艺术通识理论和艺术审美概论,并且在必修课程结束后,开放不同艺术专业的实验性课程供全校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跨专业修习。这种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艺术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艺术和技术融合统一。

       无论高校如何进行美育改革实验,课程的设立要严格地建立在美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全面人格和审美感受的培养是美育课程的实质内容,而美育理论体系则是美育课程的精神内容,相互协调,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健康的审美观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期刊发表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高校美育教育期刊发表改革定位

一、目标定位

       高校美育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人的自由感,恢复人性的纯净,不受世俗禁锢,将真实的、诚挚的体验作为审美活动的追求。高校美育并不是单纯要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能力和知识的储备能力,而是要在改革后,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启发学生用更加全面、立体的视野去看待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美”的形象,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具体来说,王国维的超功利美育思想和蔡元培的纯粹美育概念,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世俗理念对人的束缚,使人能够自由的生活,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并且将艺术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本身就有进行教育的使命,但并非要人去从事艺术,就好像人们读中外书籍,品诗词歌赋,最终的目的也不是想要人们再创造出千古绝唱,而是能够更好地去理解。美育理念发展至今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文化期刊发表内蕴,对于高校来说,将这些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是责任所在。

高校美育教育期刊发表改革定位

二、理念定位

       高校进行美育的终极理念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学会美术绘画或者音乐演奏,美育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为了学生由内而外的全面人格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一方面,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学习功利性过强,学生自由性被束缚,过程枯燥且压抑。美育的传播不是单靠几堂理论知识课便可让学生理解内涵、明确理念,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自身。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孔孟之道开始,便没有类似于西方那种将人格的塑造归结于上帝之手,即使是传统神话中的女娲造人,也只是赋予其形态而已,将人具体化,而不是抽象空泛的,一切皆以人为本。因此,注重人文修养和人格中“品”的培养,包括学生的个人品德、艺术品韵、思想品质、审美品择、是非品核等方面,才是当代高校美育改革的理念追求。

三、内容定位

       高校美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牢固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上。

       在当代高校美育课程设置当中,大部分以美育理论课程和艺术鉴赏和实践课程两方面为主。例如,美学原理、艺术设计概论、美学修养等理论课程基本上是国内专业美术学院学生的必修课。而艺术鉴赏和实践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培养计划当中,以艺术鉴赏为主,逐渐发展到戏剧、书法、国画、雕塑等其他的艺术领域进行实践。高校美育改革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向中华传统文化领域进行期刊发表探究,以多类型的艺术实践课程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的意蕴。

       同时,要以国际的视野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教育应有的地位。但是我们并不是在排挤他者文化成果,而是要在立足传统,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海纳百川,整合世界多元文化,对美育进行综合创造。王国维、蔡元培、丰子恺等思想家在形成美育思想的过程中,也吸收和借鉴了大量的西方美育观念,拓宽了艺术鉴赏和审美批评、维度。但同时也要控制好西方艺术思潮的渗透,把握住中国美育意识的主导性,深入贯彻到高校美育中。因此,学生的艺术批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国内外的美学思想学习当中,高校要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艺术批评活动,辩证对待所见所闻,从中寻找到与中华美育思想之间的脉络关系。

高校美育教育期刊发表改革定位

四、方法定位

       深入开展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美育构建的要点和痛点。虽然美育所针对的对象是具体独特的“人”,而不是概念上的人,但是美育它不能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它是相对独立的、又和其他人文学科密切关联的教育体系。从工业到建筑,从产品到家具,从飞机到汽车,无不与艺术有关,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美”。

       当前高校美育实施的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开设美育课程和设立美术学科的基础阶段,企图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是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道德观念等人文素养的。高校应该分层次进行规划,将基础美育的通识课程作为第一层,以其他人文艺术学科的鉴赏课和选修课作为第二层。期刊发表例如,国内艺术教育院校会将艺术通识课作为基础课的主体,使学生了解艺术通识理论和艺术审美概论,并且在必修课程结束后,开放不同艺术专业的实验性课程供全校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跨专业修习。这种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艺术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艺术和技术融合统一。

       无论高校如何进行美育改革实验,课程的设立要严格地建立在美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全面人格和审美感受的培养是美育课程的实质内容,而美育理论体系则是美育课程的精神内容,相互协调,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健康的审美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