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神概述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教育青少年在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道德上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现在的史实记录中,普遍认为是王国维先生将西方美育思想传入到中国,并率先提出了美育思想在人类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影响了蔡元培、梁启超和丰子恺等近代一批先进思想家。但是翻看中国的历史绘卷,仍然可以在其中找到比《美育书简》更早关于“美育”的思想体现。
美育精神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古代,一方面,是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进行的,如岩画、壁画和编钟音乐等,早期带有着明显的宗教色彩,神秘性大于美育的功能性;另一方面,是在史书记载中,据《礼记·名堂位》记载:“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期,出现以礼乐来教化世人的思想。其后,孔子的“六艺”、儒家的“五常”,皆为早期美育思想的体现。
到了近代,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国维“以人为本”和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精神,并将其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发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神提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人民的幸福感不仅局限在物质层面,而且要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化领域。美育精神的提取可从文化艺术活动和史书记载中进行提取。
史书记载中的儒道思想,正所谓“在朝当儒,在野当道”。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将礼乐的教化功能具体到人格修养上,将人生目标交融于审美境界中,对于促进人类精神上的美感体验,开拓人类的精神价值,都有着积极的一面。而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是现代很多思想家们特别强调的美育精神的精髓。当人们不再以功利作为目的,自然人性便恢复纯洁,社会也充满道德,人们的审美活动也不再受礼仪道德的束缚,达到自由的美感。
在每个时代精神当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提取到不同的美育精神。因为美育精神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神价值
千年不绝的文艺活动和美学观念,使中国文化始终呈现出独具内涵的审美境界。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过“美”和“善”统一的美学思想。在那个年代,“美育”一词还不曾应用于目前所讨论的“美育”范畴的描述,孔子所提出的美育思想更多是用来进行人们道德培养和提升的方法,提倡将艺术和自身的道德联系在一起,有道德的人必定有好的艺术涵养。因此在先秦时期,“礼”“诗”“乐”在六艺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墨客,都不断地学习六艺,提高审美,以塑道德,力求修身。春秋末期时期,老子集道家思想之大成,以大道无为作为思想的核心,形成一整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道家思想中的“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经常使人们产生道家无美育的误解,实际上,同儒家思想中的“礼乐教化”“君臣父子”相比,道家更看重人类的本性发展,而非对于社会秩序和君臣礼教的关注。在顺其自然,师法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发表论文学习,使审美感知和艺术教育同人的本性一致进化,而不是通过“礼”“诗”“乐”等六艺禁锢自身。这种“有为”和“无为”、“出世”和“入世”、“功利”和“淡泊”的思想,都使得美育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有了独特的基因,并且为美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都提供了重要的切入口,也和现代的美育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关热词搜索:美育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