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统一,即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开展课后服务综合科学课程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特征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并注重突出游戏的趣味性、互动性、规则性特点,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完成知识学习。
一、以培育科学素养为目标,促进身心发展
就课后服务综合科学课程教学而言,教师依然需要参照并遵从学校对综合科学课程教学的相关要求和规定。教师坚持以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课程目标,从单纯的教师身份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伙伴转变。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发现、期刊发表探究、了解、掌握科学的原理和规律,发展探究性能力,体验研究趣味,实现知识增长与身心发展的双重进步。
二、以发展学习兴趣为导向,增强学习体验
游戏化学习以体验学习理论为基础。杜威认为知识来自实践经验,最好的学习是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课后服务的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其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事物吸引。这就要求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教师要选择符合该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的科学概念、知识等作为教学内容。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场所内对物品设施进行重新布局,以方便游戏活动的开展。
三、以贴合生活实际为原则,提高实践能力
综合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因而其难以深入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规律,也难以形成科学创新思维。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将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抽象的知识以趣味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并解释相关科学概念与规律,加强期刊发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