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炼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加强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审美特性,教师要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合理利用,以提高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最好不要对多篇作品泛泛而谈,而是选择某一篇或者某一类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挖掘,解析其审美因素,将最精华的部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发现其中蕴藏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之后,教师再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挖掘作品中的亮点,并说出自己的情感体会。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后,提炼其中的审美因素,加强审美教育。如此,教师便能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审美感知的能力。
此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很强的审美性,教师要合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选择某篇散文中的优美语句或者某篇小说中的有趣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具体方式如:让学生阅读几遍之后,自己选择最有感觉的段落品读,并说出其中的特色。如此便能让学生增加阅读经验,加强审美教育,提升学习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艺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论文发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如果对某位作家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兴趣,就会沉迷其中,也就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所以,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进入职业院校,学生即使丧失了部分求知欲,也还保留着一定的好奇心,对新奇事物的探索始终没有完全放弃,教师要看到这一点,寻找文学作品中学生感兴趣的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其主动探索,增长见识。第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只要学生对作品产生了兴趣,并沉浸其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穿插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探索,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第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发现作品的艺术美,使学生在掌握汉语言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合来看,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都是讲授法,该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容易让课堂变得枯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一,进入新媒体时代,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播放文学作品相关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音、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谈观后感,使其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第二,对于诗歌或者抒情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朗诵。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的小组,每一组中的每一个同学负责一小节朗诵,情感高昂的部分可以小组合诵。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第三,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比如对戏剧文学进行展演。选取两个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旁白和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其他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剧情。这样一来,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感悟会越来越深,变得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四、与实际相联系,分辨美丑
要进行审美教育,关键在于对论文发表文本的细节体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地深入文本,细读文本中的每一句话。但是,学生由于缺乏经历,有时想象不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语句,以此分辨美丑。例如,在教授《阿Q正传》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阿Q精神只存在于农民身上吗?我们自己或者周围人的身上是否有它的影子呢?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出现了阿Q精神,但是,只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才会出现阿Q精神吗,其他社会阶段是否也存在阿Q精神呢?学生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会发现阿Q精神存在于各个时期,甚至身边很多人的身上都有它的影子,进而进行自我审视,提高警惕。之后,回归到小说本身上来,虽然无法确定阿Q的名字,但是,阿Q精神具有普遍性,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最终,在《阿Q正传》这篇文章的审美教育中,学生明白了在生活中要时时进行反思。
五、阅读延伸,丰富情感
对文本进行了论文发表深入的分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能力。阅读延伸的内容可以是学生以前了解的,也可以是新内容,可以是名家写的,也可以是周围同龄人写的,题材不限制。总之,只要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感知力和审美能力,都可以成为阅读延伸的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阅读的层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文本。例如,可以选取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沉郁悲壮,透露出一种历史沧桑感。通过学习这首词,可以让学生得到文学的熏陶,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可能会想到其他相似的名句,如读到“千里澄江似练”时,可能会联想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教师要跟随学生的联想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联想,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理解艺术创作是有共性的。
六、引起共鸣,让学生主动创作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把握住合适的时机,让学生主动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教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一课时,学生觉得里面描写景色的文字特别美,获得了良好的审美体验。学生读到文中的“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论文发表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心中容易升起强烈的共鸣,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分析这段话,例如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反衬出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然后带领学生去理解整段话:作者首先从南国之秋展开,通过南国之秋的一些著名景色,对比北国之秋,其中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等手法,主要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和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比喻和排比的作用,除了使文字变得更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外,还能凸显出作者深厚的感情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比喻和排比仿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驾驭文字,展开联想,提升自己的文化和审美品位。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