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兴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承认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学习模式,教师的任务是提供资源支持和引导,注重培养可迁移能力,如思考、综合、批判、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是希望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生活中,应对不断变化的关于自我、关系、情绪等问题。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合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一、课前了解学生,定制课程“菜单”
因为课程的多质性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心理健康课程不只是一门课,而是一组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特色团辅活动组合开展。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根本任务是普及必要的知识,但是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都是课堂内容的备选项,到底该讲授哪些信息呢,直接照搬教材的逻辑肯定不行,教材的时效性不够。社会不断地变化,学生的问题也在不断更新,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学生在家上网课自控力不够的问题就越发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所以首先要了解学情,这一步不可忽略。
了解学生的渠道有多种,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主要了解以下两方面内容:1.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预期,包括课程形式、内容等。论文发表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受专业类型、性别比例、学生生源地等因素影响,不同班级之间对课程的偏好差异比较明显。2.了解学生心理基础,包括学生以往接触过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心理疾病的了解;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评价等。了解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尊重学生意愿,可以采用选答、匿名等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务系统、辅导员等渠道提前了解班级的情况。
学情信息不一定是第一次课就收集完整。可以将学情收集分散在各堂课中,每次依据课程内容收集信息。例如在爱情这节课,课前邀请学生匿名填写自己的恋爱经验;情绪管理这节课,课前了解学生因为情绪失控造成困扰的情况等。根据收集到的学情信息设计课程,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课程内容自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课上围绕学生,设计课堂体验
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广杂,但逻辑线索并不是非常明确,容易出现课堂结构散乱的问题,如果忽略了课程设计这一步,课程质量和节奏都得不到保证,首先从收集到的学情信息中提炼授课内容。以爱情这节课为例,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情侣之间的矛盾”“如何找到男/女朋友”,授课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提炼出心理学对应的内容,“亲密关系”“依恋理论”可以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程不只是迎合学生的需要,还需要完成自上而下的教学目标,爱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包含塑造健康的恋爱观,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本节课程的难点。
确定了课程的重难点后,接下来需要考虑如何展开这些内容。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出学生主动探索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的动机。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激发学生主动性,如小组讨论、论文发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但是这些授课形式更适合在小规模的班级中开展。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大课,在大课堂中,教师的关注度是有限的,照搬积极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很容易呈两极分化的状态,自控力比较强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自控力比较弱的学生则被手机吸引走了。在大课堂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通过课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用策略约束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分组”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分组策略结合积极教学方法的效果会比较好,分组讨论案例、分组角色扮演等效果都不错,如果学生太多,分组之后依然不好管理,则可以尝试每节课突出一个组,例如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每节课请一个组就某个主题进行10分钟之内的拓展。其次,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控制手机的使用率,以下方法是实践过且有效的,邀请学生参与反依赖手机挑战;每节课设置10分钟正念时间教学生去体会大脑的“空白”状态;使用在线APP和学生互动,如学习通的抢答、问卷等活动;请同学填答心理量表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必须要考虑到时间成本和教师的精力成本,在大班上课,讲授法依然是传递知识最高效的方法,不能完全抛掉,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控制讲授法所占的比例,例如性心理这一章,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强,讲授的内容少一点,探索的内容多一点;情绪这一章,理性情绪疗法不但经典而且很实用,讲授的内容多一些,带领大家练习的时间多一些。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平衡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动机。
三、巧用生成性任务督促学生成长
传统的讲授法视角下,教师是主体,教师决定课程大纲、讲授内容、课件、测验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是否可以打破这样的思维定势呢?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包括邀请学生对课程大纲、讲授内容提出建议,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大部分学生对一门课的“考核”最关心,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既不是为了“考核”学生,也不是为了给学生排名,而是督促学生成长,是学生自己和自己比较,生成性评价比结果性评价更合适。给学生布置巧妙的课后任务,可以将学习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课后任务重点在于探索、发现、体会,以下列举一些学生完成度高的课后任务:论文发表分析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状态,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探索自我的边界、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内心的非理性信念等。使用生成性评价体系在一个学期需要学生参与多个任务,学生的配合非常重要,在课程前需就“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与同学交流,避免因习惯了高中“听课—考试”模式而不适应新的模式出现逃避心理。
在实践过程中,排除掉教师个人的影响因素后,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督导给出的课堂评价也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中学生参与度这一维度提升尤其明显。
相关热词搜索:学生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