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论文发表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素质
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为此,高职院校应基于对现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认识, 结合食品论文发表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需求,引进、培养一支具备良好课程思政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对于引进的师资应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的掌握应用水平,从而让教师能够很好地投入到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去。其次,对于现有师资不仅要加强专业领域的教育培训,还应组织教师接受思政理论、思政实践等方面的培训,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及教学水平。再次, 学校还应结合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实际,强化对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立德树人意识的有效培养, 引导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合理渗透进课程教学中,推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充分融合,切实扮演好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角色。
二、推进论文发表教学设计创新
为提升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开展好教学设计工作。
(1)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优化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引入多样、丰富的论文发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思政理论的认知水平。
一是基于讲授法的课程思政教学。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依托穿插或者拓展延伸相关思政元素,以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比如,在酒的检测教学过程中,可简要穿插酒文化,以此让学生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及时代价值。又或者在放射性污染物来源教学中,可进行“核武器战争”“切尔诺贝利”等相关案例分析,进而引申出我国的“两弹”精神, 以此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是基于互动法的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可依托对食品安全案例开展互动分析,并适时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如针对近年来频发的假酒中毒事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喝假酒为什么会引发中毒?”“假酒中含有哪些有毒成分?”“饮酒中为什么会出现有有毒物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得出,喝假酒中毒是因为酒中含有甲醇,通过在酒中掺兑甲醇,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不惜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在此基础上,融入立德树人观念,让学生认识到食品行业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在追求、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要恪守职业道德底线,切忌因一己私利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以此进一步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是基于分组讨论法的课程思政教学。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部相互协作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并由教师做最终点评。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可以通过适时融入思政内容,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如在对添加剂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对非法使用添加剂事件进行探究,并在其中渗透作为食品行业从业者所需具备的职业道德、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经小组讨论后,让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种类及添加量必须遵循相关标准。诸如苏丹红、金黄粉、吊白块等非法使用添加剂事件,均是将工业原料添加进食品中,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针对这些事件,教师要向学生阐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是违法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
(2)优化课程思政实施环节
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推进对课程实施环节的有效优化,切实遵循思政教育理念及其发展规律,对现有课程论文发表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提升教学环节的层次感、代入感,充分地展现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提升论文发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纲要,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首先,课程思政教师应推进对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向学生传授各种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引导学生重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将思政元素融入进教学课堂。为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食品专业学生应肩负起维护食品安全及营养健康的重要使命,坚决与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其次,教师还可将新媒体技术引入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的论文发表教学实践中, 依托新媒体技术采集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并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所采集资源进行整合处理,进而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
综上所述,推进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可帮助食品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