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读论文发表教学分配时间不足
小学阶段,学校会固定为学生分配每日早读时间,通常是语文及英语科目穿插进行。在这一时段,通常是小学生自主按照教学内容朗读,语文教师并不会带头朗读。除了早读时间,在课堂上,教师会在考虑当前上课进度和上课内容之后,再考虑如何安排适当的朗读时间,在经过一系列压缩之后,留下的朗读时间会相对较少。一般一节课40分钟,而朗读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尤其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很有可能考虑到时间因素,终止朗读论文发表教学,从而导致朗读教学的效果大幅降低。此外,很多时候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会在课上安排朗读教学,而是让学生课后自行安排朗读。但自行朗读并不能获得较高的学习收益,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学生或许会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造成阅读障碍;或者没有感情朗读,使阅读变成无趣的事情,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种朗读方式远远无法达到课上朗读教学的效果。
二、朗读论文发表教学目的不明确
教师通常会让学生以阅读的方式熟悉课文,学生大声朗读的过程看似卓有成效,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将这种阅读期待传达给学生,长久下来就会形成为了阅读而阅读的无目的的阅读模式,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和排斥心理。此外,教师并未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指导,学生无情感阅读,会将阅读效果局限于认字这一基础层面,对文章论文发表内涵、思想情感等深层次内容没有思考与记忆,大大削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甚至一小部分教师将这种机械阅读等同于朗读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无目的的阅读代替了教师的高效朗读教学,二者在没有丝毫可比性的情况下,得到的教学效果也远远达不到预期。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无法对基础阅读产生兴趣,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上也会比较缺乏,导致语文学习能力比较弱,语文基础也相对较差,对小学生的未来学习具有长期的不良影响。
三、论文发表朗读素材匮乏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材是小学课本,在课本之外教师会将一些课外阅读书籍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但这一部分通常不会放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因此,所有的朗读素材基本上都局限于课本,学生对课本或许会在最初阶段具有充分的兴趣,但是到中后期,由于对课本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兴趣会大大减弱,仅将阅读素材局限于课本的做法也会让学生失去阅读期待和积极性。此外,教师在课上也会选择一些学生为大家进行朗读示范,但基于学生的害羞、内向等心理,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让教师叫到自己,只有几个学生会举手。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选择较为积极的学生进行朗读示范,而全班大多数学生都会被选择性“忽视”,这也不利于朗读教学的进行。另外,有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受限,所能参考、学习的教学素材也比较少,同样会影响到朗读教学的实施,导致朗读教学效果长期得不到提升。
四、教师论文发表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教学不断追求创新与发展,但是教师群体中仍有部分教师在考虑使用新型教学模式时,自身的教学能力不能及时跟进,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山区等,由于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教师的语文素养也有待提升。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无法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正确、科学的指导,在基础论文发表教学之外,也较少会进行补充与知识拓展,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无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会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会给学生传授不符合规范的语文知识。基于此,朗读教学的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对朗读教学认知程度不够,教学方式可能存在偏差,在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将错误的观念传达给学生,导致朗读教学起到反面效果。
五、论文发表朗读评价不到位
教师开展朗读教学最终面向的对象是学生,教学主体也是学生,而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朗读评价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些教师并没有认知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或是根据教学时长选择性忽略,或是仅仅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简单、敷衍式的评价,并没有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仔细观察与审视,无法在评价环节给予学生正确、适当的建议,甚至难以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采用“不错”“很好”这种简单的词汇评价,在情感表达、文章内涵领悟、语言流畅性方面没有给出任何评价,既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过程带来的满足感,也难以从客观角度找到进步和发展的依据,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此外,教师忽略评价也会间接给学生传递出类似的信息,让学生不重视朗读这一过程,从而失去阅读积极性,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下意识忽略教师布置的朗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