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美育课程定位,是美育课程创新性的前端环节。新时代语境下,高校美育课程走出“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弊端,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文化教育及德育协同配合,共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凝练学生核心素养,为其未来适应及融入社会做足准备。因此,在高校育人体系美,美育应当为基础性但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交相辉映的课程,唯有秉承跨学科整合理念才能充分发挥美育课程价值,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目标。
一、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美育论文发表课程思政特质
新时代语境下,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思政”格局成为高校育人的重中之重。美育属于美感及情感教育范畴,注重学生内心体验、主观欣赏及深入品味,激发潜藏在学生内心的,中华儿女共同有之地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使学生将审美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作用机理。思政教育与美育的互补性、共同性体现出美育课程的思政特质,因此需坚持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围绕思政理论课的理论性、思想性及针对性、亲和力深入挖掘美育课程内的思政教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至美育课程体系中,通过多样化课程实施形式弥补灌输式思政教育论文发表不足,从而通过美育课程创新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践行力。
二、树立“德美相长”论文发表理念,探索以美立德的有效方法
自高校美育改革以来,德育与美育的纵深融合便成为新时代语境下一项重要课题。在高校美育课程论文发表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挖掘学科内体现的中华美育精神、民族审美特质,增强美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又需要把握好美育与德育的边界,以避免走入课程建设误区,背离美育的本质。例如在以绘画、音乐等为美育课程内容时,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画家、音乐家的事迹等引入到美育课程内容中,让学生在欣赏绘画、音乐作品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家精神的感召,引领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艺术家坚持民族寻根、精益求精、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的美好品质,指导学生从古今贯通的视角切入探寻如何以艺术化形式提炼最能体现生活事物风貌的创作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艺术熏陶、文化浸润与道德启迪,既可以促成学生正确道德观念、良好道德品质,又可以提高学生审美实践力、审美创造力,真正实现了德美相长。
三、坚持以文化人,依托美育课程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论文发表思想
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自然观,“象外生境”的艺术观等,且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思想、思维方式及宝贵的美育资源、精神财富。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学思想融入美育课程体系中,与原有的西方美学理论产生碰撞与交织,选择中西方同时期文艺作品为知识载体,以中西方文化发展历程为脉络,使学生在理论论文发表学习、作品分析中逐渐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学会赋予历史文艺作品以当代关照,能够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作品背后的文化环境、政治因素、历史渊源及文化融合形式,将使学生以辩证、发展、普遍联系的观念看待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纷至沓来的文化思潮、多元化的审美观念,从而使学生在坚持文化自信、高度文化自觉的前提下以理性、客观、包容的国际视野、思想观念看待文化、艺术等,有助于促成学生个性化美学理论体系与审美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