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论文发表加强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长效路径

一、重视理论知识教育论文发表,升华感恩认知

       引导大学生知恩、识恩,是培育受助大学生感恩素养的基础。让受助大学生明白所获得的一切帮助并非理所当然,而是人世间仁爱善良的最美诠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受助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感恩知识教育,有益于引导大学生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营造互助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第一,丰富感恩教育基础理论。一方面,要重视感恩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引导大学生了解感恩教育知识,正确认识每一次施恩行为,用心感受每一份施恩情感,把情感的力量化为自我感恩行为的指引。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论文发表内容与时俱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亦需结合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点进行更新。第二,丰富感恩理论教育形式。首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载体传授感恩理论知识,或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感恩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此外,开设感恩教育选修课程亦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次,开展情境式教学实现受助学生情感共鸣。以感恩为主题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活动,开展相关比赛进行知识教育,强化受助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再次,以受助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组建感恩教育专题研究团队。挖掘感恩事迹案例,编撰感恩教育读物,广泛宣传,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扩大榜样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最后,搭建网上感恩知识教育平台。高校可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开设感恩教育栏目,将育人成果、活动成果、研究成果等进行分享,既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化和灵活化学习,也可以扩大感恩教育的范围。

image.png

二、论文发表关注内在情感需要,培养感恩美德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要求,改进工作方法,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最高级别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在感恩教育中,帮助他人并把自身快乐传递给他人,是我们实现最高级别需要所追求的方向。第一,把人文关怀落实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的敏感群体,部分贫困生内向自卑、独来独往,不善言辞。若是过多要求他们从行动上去感恩,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要发动班主任、辅导员等一切育人力量在日常学习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解决实际困难,激发他们内心真诚与善良的美德,实现感恩教育日常化和隐性化。第二, 创造富含感恩文化的校园环境。在校园环境中渗透感恩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感恩素养的形成,因此,高校要立足主阵地,为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感恩之情、彰显人文关怀。首先,在校园物质环境方面加强感恩情感教育,论文发表例如在教学楼、图书馆等校园设施上张贴感恩标语,在教室的宣传板报上呈现感恩名人事迹等。其次,在校园精神环境方面加强感恩教育,如在校风校训中融入感恩情怀等,陶冶受助学生的感恩情操,紧密人与人的感情。最后,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引领作用。“学生具有向师性、依赖性和可塑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关注细节,言行一致,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带动学生,真正做到入眼、入脑、入心,强化学生道德意识,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自觉践行道德规范。”每一位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表率作用,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指引学生。

三、论文发表落细落实资助过程,强化感恩意识

       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提出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学生的知恩、感恩意识是在每一次的思想指导、行动落实和评价反馈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种意识的稳固和提高需要在资助过程中不断强化。第一,制定充溢感恩元素的资助文件。在每项具体资助工作开始前,高校应思考相应文件的制定,要重视把感恩元素融入对应文件或通知中,既要从显性的角度融入,又要通过隐性的方式渗透其中。此外,在具体资助工作暂时性结束时,要趁热打铁开展育人工作,不仅要在文件指导下落实感恩教育,更要以感恩为主题倡导受助大学生进行感恩实践,引领受助大学生把感恩之情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强化他们的感恩之心。第二,严格落实文件要求开展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大学生的奖助学金评审工作要按照制定的文件贯彻执行,一些高校把感恩品质纳入评审道德体系,但是在具体评审中却放宽标准、弱化道德层面的评审要求。感恩作为道德品质的一部分,重视这一品质的培养是每一项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 高校要严格按照文件标准落实评审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德”置于大学生综合培养中的首位。第三,总结并评价感恩教育落实情况,形成反馈报告。高校在学期结束时可就感恩教育落实情况进行论文发表调查: 一是自身主办的活动,如感恩主题讲座、系列比赛、摆点宣传、志愿活动等;二是学生自发进行的感恩实践,了解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过程、实践时间和实践收获。从活动的落实情况对感恩教育现状进行阶段性总结,思考不足之处,制定解决措施, 为落实下一阶段的感恩教育奠定基础。

image.png

四、论文发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落实感恩行为

       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把感恩之情具化为感恩行动,深化大学生对感恩的理解,使他们深刻感受互帮互助的重要意义,领悟感恩的真谛。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是一个情感体验教育的过程,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在实践中表达恩情、传递温暖、感受幸福,使得感恩教育更有温度。第一,建立定点感恩教育实践基地。高校要以加强学生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受助大学生为主要群体成立公益服务社团,牵手附近社区,着力打造主题鲜明、意蕴深厚的教育基地,携手合作培养受助大学生感恩素养。第二,组织受助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感恩于行,情感的表达才更有论文发表意义。高校要立足生活实际,建立受助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组织受助学生走入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关爱老人、关爱儿童活动,或到贫困山区进行义务支教活动,或积极作为志愿者参加社区志愿公益活动。第三,把握重要节庆日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发挥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涵养功能,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向父母、老师等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如写一封感恩的信、送上亲手制作的感恩礼物;在植树节、劳动节之际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爱国卫生打扫活动,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赐予;在建军节、建党节组织受助学生走进烈士故居,感恩革命先烈的无惧牺牲、不懈奋斗,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继承弘扬他们的精神,做一个对推动国家进步有用的创新人才。在开展实践活动时,高校应注意避免感恩实践活动形式化,要引导受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用他们的真心、真情、真行去回报学校、国家、社会给予的每一份帮助,而非被动式地完成任务,如此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感恩行动力,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把感恩行为升华为感恩情怀,使感恩真正内化于学生的心灵。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论文发表 大学生论文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新时代背景下论文发表加强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长效路径

一、重视理论知识教育论文发表,升华感恩认知

       引导大学生知恩、识恩,是培育受助大学生感恩素养的基础。让受助大学生明白所获得的一切帮助并非理所当然,而是人世间仁爱善良的最美诠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受助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感恩知识教育,有益于引导大学生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营造互助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第一,丰富感恩教育基础理论。一方面,要重视感恩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引导大学生了解感恩教育知识,正确认识每一次施恩行为,用心感受每一份施恩情感,把情感的力量化为自我感恩行为的指引。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论文发表内容与时俱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亦需结合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点进行更新。第二,丰富感恩理论教育形式。首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载体传授感恩理论知识,或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感恩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此外,开设感恩教育选修课程亦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次,开展情境式教学实现受助学生情感共鸣。以感恩为主题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活动,开展相关比赛进行知识教育,强化受助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再次,以受助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组建感恩教育专题研究团队。挖掘感恩事迹案例,编撰感恩教育读物,广泛宣传,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扩大榜样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最后,搭建网上感恩知识教育平台。高校可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开设感恩教育栏目,将育人成果、活动成果、研究成果等进行分享,既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化和灵活化学习,也可以扩大感恩教育的范围。

image.png

二、论文发表关注内在情感需要,培养感恩美德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要求,改进工作方法,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最高级别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在感恩教育中,帮助他人并把自身快乐传递给他人,是我们实现最高级别需要所追求的方向。第一,把人文关怀落实到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的敏感群体,部分贫困生内向自卑、独来独往,不善言辞。若是过多要求他们从行动上去感恩,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要发动班主任、辅导员等一切育人力量在日常学习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解决实际困难,激发他们内心真诚与善良的美德,实现感恩教育日常化和隐性化。第二, 创造富含感恩文化的校园环境。在校园环境中渗透感恩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感恩素养的形成,因此,高校要立足主阵地,为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感恩之情、彰显人文关怀。首先,在校园物质环境方面加强感恩情感教育,论文发表例如在教学楼、图书馆等校园设施上张贴感恩标语,在教室的宣传板报上呈现感恩名人事迹等。其次,在校园精神环境方面加强感恩教育,如在校风校训中融入感恩情怀等,陶冶受助学生的感恩情操,紧密人与人的感情。最后,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引领作用。“学生具有向师性、依赖性和可塑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关注细节,言行一致,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带动学生,真正做到入眼、入脑、入心,强化学生道德意识,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自觉践行道德规范。”每一位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表率作用,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指引学生。

三、论文发表落细落实资助过程,强化感恩意识

       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提出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学生的知恩、感恩意识是在每一次的思想指导、行动落实和评价反馈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种意识的稳固和提高需要在资助过程中不断强化。第一,制定充溢感恩元素的资助文件。在每项具体资助工作开始前,高校应思考相应文件的制定,要重视把感恩元素融入对应文件或通知中,既要从显性的角度融入,又要通过隐性的方式渗透其中。此外,在具体资助工作暂时性结束时,要趁热打铁开展育人工作,不仅要在文件指导下落实感恩教育,更要以感恩为主题倡导受助大学生进行感恩实践,引领受助大学生把感恩之情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强化他们的感恩之心。第二,严格落实文件要求开展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大学生的奖助学金评审工作要按照制定的文件贯彻执行,一些高校把感恩品质纳入评审道德体系,但是在具体评审中却放宽标准、弱化道德层面的评审要求。感恩作为道德品质的一部分,重视这一品质的培养是每一项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 高校要严格按照文件标准落实评审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德”置于大学生综合培养中的首位。第三,总结并评价感恩教育落实情况,形成反馈报告。高校在学期结束时可就感恩教育落实情况进行论文发表调查: 一是自身主办的活动,如感恩主题讲座、系列比赛、摆点宣传、志愿活动等;二是学生自发进行的感恩实践,了解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过程、实践时间和实践收获。从活动的落实情况对感恩教育现状进行阶段性总结,思考不足之处,制定解决措施, 为落实下一阶段的感恩教育奠定基础。

image.png

四、论文发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落实感恩行为

       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把感恩之情具化为感恩行动,深化大学生对感恩的理解,使他们深刻感受互帮互助的重要意义,领悟感恩的真谛。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是一个情感体验教育的过程,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在实践中表达恩情、传递温暖、感受幸福,使得感恩教育更有温度。第一,建立定点感恩教育实践基地。高校要以加强学生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受助大学生为主要群体成立公益服务社团,牵手附近社区,着力打造主题鲜明、意蕴深厚的教育基地,携手合作培养受助大学生感恩素养。第二,组织受助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感恩于行,情感的表达才更有论文发表意义。高校要立足生活实际,建立受助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组织受助学生走入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关爱老人、关爱儿童活动,或到贫困山区进行义务支教活动,或积极作为志愿者参加社区志愿公益活动。第三,把握重要节庆日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发挥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涵养功能,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向父母、老师等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如写一封感恩的信、送上亲手制作的感恩礼物;在植树节、劳动节之际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爱国卫生打扫活动,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赐予;在建军节、建党节组织受助学生走进烈士故居,感恩革命先烈的无惧牺牲、不懈奋斗,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继承弘扬他们的精神,做一个对推动国家进步有用的创新人才。在开展实践活动时,高校应注意避免感恩实践活动形式化,要引导受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用他们的真心、真情、真行去回报学校、国家、社会给予的每一份帮助,而非被动式地完成任务,如此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感恩行动力,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把感恩行为升华为感恩情怀,使感恩真正内化于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