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论文发表是高校培育学生感恩素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感恩教育,开展了系列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知识教育论文发表欠缺
要培育受助大学生知恩、感恩的优良品质,就需要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理解感恩是什么、为什么要感恩、怎么做才是感恩,才能真正实现感恩教育的论文发表意义,达到资助育人的成效。然而当前高校感恩教育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层面的落实并不到位,缺乏系统性。首先,感恩理论教学不够系统深入。大部分高校并未开设相关感恩教育课程,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感恩的长效价值以及落实感恩的长远影响;还有一部分高校开设了感恩教育课程,但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未能从具体情境出发,把感恩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其次,立足高校特色的感恩教育读物缺乏。大多数高校未能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立足本校资助育人工作实际,编写关于感恩教育的特色教材或者相关刊物,忽视了资助工作中各方机构和个人力量对受助学生的影响。此外,感恩教育内容过于理想或者落后于时代发展:一方面,感恩教育知识内容过于追求理想状态,不能契合当下实际需求来指导感恩行动,缺乏亲切感;另一方面,感恩教育知识未能与时俱进。感恩不是受恩者应尽的义务,它需要受恩者从精神上和行动中主动去感恩和回馈。
二、论文发表人文关怀不足
人文关怀强调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帮扶,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引导他人的重要途径,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情感体现。然而,当前高校忽视了受助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塑造平和健康的心态,培养他们感恩知恩的优良品质。首先,人文关怀广度不够。高校受助贫困大学生比例越来越大,顺利开展高校资助工作、实现精准帮助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者的重心,难以平衡时间去关心所有的受助学生。其次,人文关怀深度不足。部分高校对受助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流于表面功夫,未能真正走近学生生活、走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需求,挖掘部分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真正原因,帮助学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最后,人文关怀力度不强。对受助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只是从情感上去关心他们,还要通过人文关怀更细致地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后产生的后续问题,进而把人文关怀上升到更有论文发表意义的针对性帮扶。人文关怀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高校未能挖掘这项工程的潜在性, 把人文关怀融入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未能强化人文关怀的力度,在隐性教育中推进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
三、论文发表制度体系不完善
资助政策指出要通过资助过程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功效,培养受助学生知恩感恩、自立自强等方面的优良品质。然而,大部分高校在落实国家资助育人政策时,主要工作放在落实资助政策,未能把资助后的育人功效作为重要目标去落实,忽视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强化和感恩素养的培育。首先,部分高校前期政策文件的制定未能充分体现感恩导向。大部分高校在制定相关评审文件时未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感恩素养培育的引导;部分高校在制定文件时提及了学生感恩意识的论文发表培育,但未能把感恩教育的导向性普及到所有学生,限制了感恩品质培育的范围。其次,部分高校在进行奖助学金评审时未能较好地落实文件精神。部分高校在具体评审过程中不重视学生感恩意识的强化, 把文件精神作为形式指导,仍然以学生学习成绩为评选依据,没能将文件中具体政策落实到位。最后,高校缺乏对受助学生感恩现状的调查和评价。资助工作的阶段性结束不代表真正实现了资助育人的效果,大多数高校缺乏完善资助体系的意识,在事务性资助工作结束后未能对资助的效果进行调查,未能深入了解受资助学生的感恩现状并思考存在的问题,导致感恩教育实质性效果欠缺。
四、实践教育论文发表不足
感恩教育必须与具体实践教育相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才能真正实现资助的意义、升华资助的价值。目前,各高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实践育人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由资助中心组织的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并未形成一定体系。首先,感恩活动数量较少,忽视了学生感恩之情的表达。很少有高校资助中心会在某阶段资助工作结束后策划系列感恩实践活动,组织受资助学生把感恩之情落实到感恩行动中, 导致学生这一时期的感恩情感没有得到及时强化,削弱了受助学生的感恩积极性。其次,感恩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校园内感恩实践活动缺乏新意,较为传统,或组织学生听讲座,或组织学生参与感恩仪式,或组织学生担任志愿者等,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是应尽义务,但这并不能充分表达受助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感恩主动性,活动效果不理想,感恩意义彰显不足。最后,感恩活动实施契机把握不当。感恩教育论文发表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部分高校在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时忽视了重要节日的作用,不能主动把握相关节日及关键事迹,忽视了节日氛围的影响以及相关事迹对感恩行为的指导和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