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及其规律的论文发表学科,主要研究使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危害;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毒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对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内容。我国的药物毒理学教学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对新药研发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视而备受关注。而我校的药物毒理学课程开展时间仅有6年,课程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教学模式仍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PPT结合的模式,且课程教学仅20个学时,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因此作为当代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思考如何更好地为本科生上好课,做到教书育人。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兴起,呈现出教学多样化的趋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呢?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应该着重从学生视角出发,结合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探索新的教学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药物毒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一直从事我校药物毒理学课程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为收集学生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探索药物毒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论文发表方法上的改革新模式,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前期结束药物毒理学这门课程的184名药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2021年春季学期,笔者承担药学院临床药学、药剂学、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的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听课学生184人,于5月8日课程结束后根据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反响采用问卷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药物毒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传统教学方式满意程度、教学改革希望选择哪种方式、教学内容中是否希望穿插最新文献和微课等考核指标是否需要多元化等问题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星推送问卷并分析。
一、学生对药物毒理学论文发表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根据论文发表我校184名2018级药学院药学本科生问卷调查显示,45.05%的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最大直观感受是基础知识广泛、内容繁琐散乱和药物名称较多且毒性作用有交叉,容易混淆,难以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44.51%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最大的障碍是内容知识多且散乱,难点和重点难以理解学习。78.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药物治疗疾病的临床表现容易与药物导致毒性特征混淆。我校药学本科生对药物毒理学这门课程内容的看法与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发现的问题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可知,药物毒理学涉及知识面极其广泛,包括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诊断学及内科学等诸多学科,同时存在课程学时少、内容信息量大且繁琐,涉及的药物名称较多且毒性作用有交叉,容易混淆等问题,反映了该门课程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理解和记忆困难。因此,作为一名高校从事药物毒理学教学的教师,应该首先思考学生反映的问题,通过何种教学方法才能将纷繁复杂的内容简洁明了、难重点简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呢?这对于构建学习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的教学论文发表方式有助于对药物毒理学内容的理解记忆
随着“互联网+”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兴起,涌现出微课、慕课、同伴主导的小组学习法(PLTL)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等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论文发表新模式,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弹性选择,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效率。CBL、TBL、PBL及PLTL等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同之处在于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同时结合案例分析;不同之处在于案例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充当引导的侧重点不同。为了进一步分析哪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成效在学生中的反响较好,笔者对课堂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显示,52.75%的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表示满意,仅有0.5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问卷中有36.81%的学生希望开展CBL教学,34.07%的学生希望开展PBL教学。根据调查分析,解决学生对药物毒理学课程内容的难理解、难记忆等问题,需要在今后对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无论是CBL、还是PBL,对传统教学方式都是突破,因此可将两种方法在教学中推动。
同时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教学论文发表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还采用了微课程(micro-lecture)形式。微课程是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的教学方式,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其即时性、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本科生随时学习掌握难重点知识,同时提高本科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于1993年提出的60s课程。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因此具有独特的优点,可望解决因药物毒理学学时有限给教学带来的困难。2021年春季学期,笔者在讲解第十章节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中将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结合动画制作微视频,在课间休息推送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对该章节的理解和记忆,反响较好。
虽然当前教学方式多元化,但普遍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旨在发挥学生为主体作用的特点。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药物毒理学教学内容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因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进一步调查发现,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药物毒理学中难重点,调查中有58.24%的学生对于在一般毒性试验、全身毒性试验及特殊毒性试验等评价章节时结合最新文献报道讲解是满意的,有46.70%的学生希望课后有微课进行温故知新。
三、学生选择的药物毒理学论文发表课程考核方式有助于加强理解和记忆
教师通过考试方式可以对自身课程论文发表教学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难重点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改革调整。传统考核方式大多数是形式单一的纸质期末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考查,而多是对学生背诵能力的考查。药物毒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将药物与临床连接的桥梁,特别重视药物临床应用的综合分析能力,所以仅仅采用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不能体现和锻炼学生的学习和分析能力。为了解学生对其难重点掌握程度、体现学生学习状态以及对其教学进行评价,可以对考核的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丰富方式的多样性,促使其多元化发展。调查中有79.67%的学生表示该课程有必要开展设计性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将药物毒理学课程中涉及的安全性评价试验结合临床安全性用药设计,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主动上网查阅文献和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学生的设计性实验进行评分,获得的评分可以作为考核指标。53.30%的学生对靶器官中毒章节结合临床中的案例及其相关检查项目分析的评价满意,19.78%的学生评价为非常满意。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案例和相关检查项目分析临床安全用药很感兴趣,因此可以结合PBL或PLTL等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案例,教师和学生进行评分,获得的评分可以作为考核指标。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能反映学生对药物的肾毒性或肝毒性等毒性作用的掌握,同时能与临床中涉及肾或肝脏等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以促进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医药接班人。
总之,药物毒理学是药学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药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综合性强的临床医药接班人的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因此药物毒理学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要,一方面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适合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同时拟出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以培养综合性分析能力强的医药学生;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对药物毒理学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和符合学生所期望的教学,其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全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问卷中学生对教学论文发表方式改革的意见以及对药物毒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经验,笔者拟将PLTL和Micro-lecture融合教学模式应用于药物毒理学教学。由于承担本课程的师资力量较少,故而希望临床药学研究生担当学生导师参与病例讨论和设计性实验,一方面,临床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临床中药物的应用安全性更专业,而且能帮助学生查询资料;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更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容易与学生亲近。这样一可以解决教师资源不足问题,二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导师和本科药学生三方面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可以通过学生导师和本科药学生参与讨论学习课程中的内容,让本科药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中的难点重点,并且解答学生易混淆的内容。同时融入微课程让学生更能直观地理解和记忆药物毒理学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和难以理解的难点。最后将期末考试成绩结合期中的病例讨论和设计性实验中教师、学生导师以及学生的评分,综合性评价学生对于药物毒理学掌握的程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临床医药卫生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医药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