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新师范教育发表论文发展选择的路径

一、“新师范”教育发表论文体系向“全面化”发展

       “新时代”下教育应具备新的发展发表论文理念与方向。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强调,实施过程中要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的一点,可以从各类课程到考核评价方式的逐步量化,严格把控师范教育培育的师德师风问题,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突出“德育”的培养,以此为基础,发展智育,让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对于教师的培养,要做到“全面化”,以立德为本,以树人为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动新时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建立符合育人标准的、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新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知识评价向能力评价转变,以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探索增值性评价。

       2020年9月6日,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揭牌仪式在陕西师大举行,基地的创建将联合“国培计划”,科学推进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建设,共同打造西部教师教育创新与培养培训品牌,引领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振兴。陕西师范大学作为实验基地的依托单位,始终遵循新师范教育的要求,坚守师范初心,为西部教师教育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image.png

二、“新师范”发表论文人才培养向“优选化”看齐

       优质师范生源是新师范教育的质量保证。让有志于教育行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是新师范教育中卓越教师培养应有之义。招生应从传统高考“唯分数论”逐渐向“综合考核”方向转变。

       首先,设立高校师范生校内二次选拔,让乐教、适教、善教的学生进入师范专业,进一步选拔卓越教师班级,以小班化教学管理模式,给予优质资源支持培养教育家型教师。陕西师大的师范专业会在大一入校不久后,通过笔试、心理测试、面试等环节选拔组建卓越教师班。

       其次,逐步推进地方师范公费教育,继部属面向全国以及省属面向全省的公费师范之后,创设地方公费师范教育发表论文,面向各县吸引高质量人才报考,平衡我国城乡教育水平不均衡不充分问题。

       第三,加大师范教育的开放力度,创设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意见》中提出“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明确了可参与师范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层次,但需要更为严格的进入标准。突出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严格师范认证体系,设立笔试+面试+教育实习的综合考查方式,确保教师行业注入高水平的卓越教师。

三、“新师范”课程发表论文结构向“多元化”扩宽

       专业课程是新师范教育发表论文培养人才的基础。开放性地建构新师范教育课程系统是新师范教育的核心问题。师范学校应该以课程设置为突破口,至少应有六类课程建设需要探索:师范性重构的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的师范性通识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学科教育类课程;实习见习类的实践课程;教师精神培育的活动课程。

       新师范教育下,师范学院需要能培养人文通识兼备的教师。陕西师范大学设立哲学书院,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书院文化和核心课程群,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认知和思考的窗户,多方位、多视角、跨学科审视所学专业,书院提供24门通识核心课程。

       师范院校还应增加教育观摩、见习、实习机会。让大学与工作岗位相对接,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走进一线切实体验。陕西师大的师范生每年都要去中小学观摩学习、教育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践行“东南‘学艺’,西部扎根”理念,先后在东部沿海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建立400多个公费师范生实习实践基地,每年前往200多个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这极大地满足了公费师范生在教育发达地区进行教育实习的需要,也让来自西部地区的公费师范生充分体悟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主动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为西部义务教育学校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未来优秀教师。

四、“新师范”建设发表论文模式向“一体化”落实

       新时代下基础教育对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联系实际,走进基础教育校园,进行“校校”合作。通过高校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在职发展相结合,实现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科研团队组建、课堂发表论文教学研讨、教师互派等合作。“一体化”建设模式为高校师范教育提供实际经验,促进基础教育的研讨发展。师范教育立足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做到基础教育弥补教育研究的不足,教育研究推动一线教育的发展,让师范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提到实行高等学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UGS模式),随着各高校与当地教育部门加上媒体的良好氛围助推,大力宣传教育改革理念、措施等,在部属与省属师范大学与省会城市形成大学、中小学、地方政府、媒体(USGM)“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一直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学校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并以此作为贯穿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精神坚守。学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充分融入西部红烛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乐于扎根奉献西部,立志终身从教。在新师范教育时代下,陕西师范大学不仅仅要做“摇篮”,还要做师范生成为教师后的“加油站”。

image.png

五、“新师范”课堂发表论文实践向“革命化”迈进

       教育部发布《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启动了课程改革2.0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大学课改从打造“金课”开启,“金课”的标准是“两性一度”。建设国家一流课程有七点建设内容,转变观念、目标导向、提升能力、改革方法、科学评价、强化管理以及政策激励。课堂革命就是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发表论文智慧的互动场所。

       陕西师范大学的课堂创新在李贵安教授的带领下开启,广大课改团队教师积极响应,不断推进课堂“革命化”。大批的教师实施课堂改革创新,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多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开启推动课堂革命,举办主题为“课堂革命师大行动”教师校内三大赛,承办陕西高校首届课堂观摩周活动、再到主题为“课堂革命陕西行动”的陕西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同时中小学课堂革命也紧跟步伐;自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成立到举办各类课堂比赛、博览会、评价会、高峰论坛等,再到提出新时代基于学习革命、育人革命的“陕师大—思乐德”(SSD-SLD)新课堂理念,都体现出课程改革、课堂革命已是时代的强烈呼唤!


相关热词搜索:路径 发展 师范教育 发表论文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新师范教育发表论文发展选择的路径

一、“新师范”教育发表论文体系向“全面化”发展

       “新时代”下教育应具备新的发展发表论文理念与方向。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强调,实施过程中要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的一点,可以从各类课程到考核评价方式的逐步量化,严格把控师范教育培育的师德师风问题,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突出“德育”的培养,以此为基础,发展智育,让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对于教师的培养,要做到“全面化”,以立德为本,以树人为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动新时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建立符合育人标准的、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新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知识评价向能力评价转变,以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探索增值性评价。

       2020年9月6日,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揭牌仪式在陕西师大举行,基地的创建将联合“国培计划”,科学推进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建设,共同打造西部教师教育创新与培养培训品牌,引领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振兴。陕西师范大学作为实验基地的依托单位,始终遵循新师范教育的要求,坚守师范初心,为西部教师教育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image.png

二、“新师范”发表论文人才培养向“优选化”看齐

       优质师范生源是新师范教育的质量保证。让有志于教育行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是新师范教育中卓越教师培养应有之义。招生应从传统高考“唯分数论”逐渐向“综合考核”方向转变。

       首先,设立高校师范生校内二次选拔,让乐教、适教、善教的学生进入师范专业,进一步选拔卓越教师班级,以小班化教学管理模式,给予优质资源支持培养教育家型教师。陕西师大的师范专业会在大一入校不久后,通过笔试、心理测试、面试等环节选拔组建卓越教师班。

       其次,逐步推进地方师范公费教育,继部属面向全国以及省属面向全省的公费师范之后,创设地方公费师范教育发表论文,面向各县吸引高质量人才报考,平衡我国城乡教育水平不均衡不充分问题。

       第三,加大师范教育的开放力度,创设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意见》中提出“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明确了可参与师范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层次,但需要更为严格的进入标准。突出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严格师范认证体系,设立笔试+面试+教育实习的综合考查方式,确保教师行业注入高水平的卓越教师。

三、“新师范”课程发表论文结构向“多元化”扩宽

       专业课程是新师范教育发表论文培养人才的基础。开放性地建构新师范教育课程系统是新师范教育的核心问题。师范学校应该以课程设置为突破口,至少应有六类课程建设需要探索:师范性重构的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的师范性通识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学科教育类课程;实习见习类的实践课程;教师精神培育的活动课程。

       新师范教育下,师范学院需要能培养人文通识兼备的教师。陕西师范大学设立哲学书院,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书院文化和核心课程群,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认知和思考的窗户,多方位、多视角、跨学科审视所学专业,书院提供24门通识核心课程。

       师范院校还应增加教育观摩、见习、实习机会。让大学与工作岗位相对接,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走进一线切实体验。陕西师大的师范生每年都要去中小学观摩学习、教育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践行“东南‘学艺’,西部扎根”理念,先后在东部沿海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建立400多个公费师范生实习实践基地,每年前往200多个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这极大地满足了公费师范生在教育发达地区进行教育实习的需要,也让来自西部地区的公费师范生充分体悟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主动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为西部义务教育学校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未来优秀教师。

四、“新师范”建设发表论文模式向“一体化”落实

       新时代下基础教育对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联系实际,走进基础教育校园,进行“校校”合作。通过高校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在职发展相结合,实现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科研团队组建、课堂发表论文教学研讨、教师互派等合作。“一体化”建设模式为高校师范教育提供实际经验,促进基础教育的研讨发展。师范教育立足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做到基础教育弥补教育研究的不足,教育研究推动一线教育的发展,让师范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提到实行高等学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UGS模式),随着各高校与当地教育部门加上媒体的良好氛围助推,大力宣传教育改革理念、措施等,在部属与省属师范大学与省会城市形成大学、中小学、地方政府、媒体(USGM)“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一直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学校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并以此作为贯穿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精神坚守。学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充分融入西部红烛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乐于扎根奉献西部,立志终身从教。在新师范教育时代下,陕西师范大学不仅仅要做“摇篮”,还要做师范生成为教师后的“加油站”。

image.png

五、“新师范”课堂发表论文实践向“革命化”迈进

       教育部发布《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启动了课程改革2.0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大学课改从打造“金课”开启,“金课”的标准是“两性一度”。建设国家一流课程有七点建设内容,转变观念、目标导向、提升能力、改革方法、科学评价、强化管理以及政策激励。课堂革命就是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发表论文智慧的互动场所。

       陕西师范大学的课堂创新在李贵安教授的带领下开启,广大课改团队教师积极响应,不断推进课堂“革命化”。大批的教师实施课堂改革创新,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多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开启推动课堂革命,举办主题为“课堂革命师大行动”教师校内三大赛,承办陕西高校首届课堂观摩周活动、再到主题为“课堂革命陕西行动”的陕西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同时中小学课堂革命也紧跟步伐;自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成立到举办各类课堂比赛、博览会、评价会、高峰论坛等,再到提出新时代基于学习革命、育人革命的“陕师大—思乐德”(SSD-SLD)新课堂理念,都体现出课程改革、课堂革命已是时代的强烈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