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适应与超越:增强职业教育专业发表论文发展适应性的应然选择

       增强职业教育发表论文专业发展的适应性,不仅仅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特别是《目录》的印发,传递出职业教育专业要实施对接产业、动态调整、一体化设计、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信号,同时要求专业在名称、内涵、建设内容等方面实现升级,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发展的适应性。

一、以“五个适应”为嵌入域,提高职业教育发表论文人才数量与结构的适应性,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

       虽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均有显著提升,但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发表论文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卡脖子”的问题。同时,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等为技术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新技术的产生速度更快、更迭更频繁、渗透范围更广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期间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这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和使命,对于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升级并进行数字化改造,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增强适应性,就必须要加强“五个适应”,即适应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需求、适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战略需求、适应社会民生多方需求、适应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五个适应”的实质是引导职业教育从“闭门造车”到“开放办学”、从“计划育人”到“市场育人”、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发展”,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数量与结构的“供给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侧”的动态平衡,实现适应性发展。基于此,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积极对接本地区“十四五规划”和产业布局,以“五个适应”为嵌入域增加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结构,以此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才市场“需求侧”的调研和预测,尤其是产业链、市场信号、技术前沿、民生需求等方面发展的动态信息,合理配置专业的招生规模、调整专业定位,切勿单纯地追求生源好的专业却忽视国家传统战略行业的需求,切勿只重视“短平快”专业却忽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即合理、科学地增置新专业,有步骤、有方向、有计划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使专业建设真正成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进而增强专业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服务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内生能力,同时也需要避免出现由于盲目增设热门专业而导致“邯郸学步”,或是一味地“因循守旧”而导致“固步自封”。

image.png

二、以“产教融合”为行动域,促进专业层次与结构的高质量发表论文发展,实现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超越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表论文指明了发展方向。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期间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凸显出“产教融合”的重要性。《目录》的印发不仅仅是专业目录转型升级的制度设计,同时也隐喻出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对于专业建设的联动作用,呈现出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诉求。因此,职业院校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要明确“产教融合”行动域的范围和边界。

       相对于“低质量发展”而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强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这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应然选择,同时也是专业建设现状的实然选择。一方面,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实现“产”与“教”的层次性融合。从整体来看,“产教融合”的行动域可以分为“校域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等三维度分析框架,其中“校域合作”主要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主动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大趋势中,实现专业与区域之间融合发展,呈现出“服务—反哺”的关系,属于专业宏观层面的设计;“校行合作”要求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联合行业进行专业定位、市场人才需求定位、标准体系制定等,实现专业与行业之间耦合发展,呈现出“联动—协同”的关系,属于专业中观层面的设计;而“校企合作”则是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师资等与企业全面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实现结构性、层次性和内容性的深度合作,呈现出“融合—共生”的关系,属于专业微观层面的设计。基于此,以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维视角为逻辑出发点,准确把握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融合的行动域,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融合、产业发展联动、企业深度合作,进而形成层次性合作格局。另一方面,专业建设要实现“产”与“教”的结构性融合。所谓“结构性”主要是指事物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运行机理和规则,体现出事物内部平衡性和稳定性的状态。而“产”与“教”的结构性融合则是强调“产”与“教”内部要素的有机融合,进而促使专业定位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相融合、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相融合、教学方法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师资培养与真实生产相融合,使专业定位与建设、课程内容与设计、教学方法运用与创新、师资培养与提升等在结构性融合中实现共生共长、异质增效。

三、以“一体化设计”为思路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中—高—本”专业体系,实现高素质技术发表论文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的衔接与贯通

       2002年,《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表论文概念,并且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长期以来,我国普通教育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单一轨道的学制体系,搭建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然而职业教育却始终止步于高等职业教育(高专)层次,愈发影响到我国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断地催生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赋予了职业院校时代使命。为此,搭建体系贯通、结构合理、衔接通畅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专业升级改造则是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以“一体化设计”为思路,加强“中—高—本”专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夯实专业体系宏观制度保障。构建“中—高—本”贯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专业内部的衔接与贯通,要加强专业“一体化设计”。从制度层面上,制定“中—高—本”专业衔接的政策文本、实施桥梁和通道,以保障专业衔接在原有专升本、中高职“3+2”模式、中高职“3+3”模式、高职本科等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从实施层面上,搭建“中—高—本”专业衔接的具体升学通道,明确专业衔接的招生、考试、升学等衔接步骤,制定“中—高—本”专业衔接的可操作性方案。另一方面,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中—高—本”专业体系,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的衔接与贯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宏观性、复杂性的学科概念,专业体系的构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录》进一步强化“中—高—本”专业体系的构建,打通职业教育层次化发展的断层,实现“中—高—本”专业人才培育体系的衔接与贯通。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层面上,要辩证地处理3对衔接关系,包括“专业链—产业链”“课程链—技术链”“人才供应链—市场需求链”,进而实现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专业链条全覆盖产业链条、课程链条全覆盖产业技术链条、人才供给链条全覆盖市场需求链条,使中职、高职、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建设等方面凸显出“类型化”的特质。同时,从专业结构性衔接层面上,细化专业培养定位衔接、专业内容衔接、课程衔接、实训衔接、师资衔接、教材衔接和学生能力结构衔接,以保障“中—高—本”专业衔接在实施层面上实现可操作、可实施。

四、以“自组织”为执行域,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运行机制与外生性运行机制的协调发表论文发展,实现“不平衡性”向“平衡性”的动态转型

       为了积聚专业建设经费和社会资源,职业院校往往采用“项目式治教”体制,无形之中形成了以“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为主体的依附性关系,客观上弱化了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导致专业丧失原有发展的底色。因此,《目录》提出“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这就必须要激发专业内生性的发展驱动力,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外生性的发展驱动力对于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一方面,以“自组织”为执行域,加强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运行机制的建设。“自组织”是系统发表论文科学应用于职业教育的体现,是专业组织系统在一定环境下最易生存、最稳定的状态。从专业发展的驱动力来源来看,“自组织”主要依托于内生性供给,强调专业内部运行机制对于专业发展的作用。可以说,以“自组织”为执行域,构建内生性运行机制是提升专业高质量自觉性和自为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专业建设适应性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项目式治教”体制的影响下,我国专业建设往往受外部项目所左右,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的专业定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专业可支配的资源,但是原有专业基础、优势和特色逐渐变得模糊,呈现出附着于项目“亦步亦趋”式发展。因此职业院校专业升级必须要加强内生性的发展动力,形成内生性运行机制,提升专业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为性。另一方面,专业高质量发展不能忽视外部供给为导向的驱动。特别是《目录》明确提出了要按照“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等需要,动态更新《目录》,因此要将“专业项目式治教”嵌入“专业内生性创新发展”结构体之中,形成课程、教材、教师、实训等要素的系统性融合,进而形成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运行机制与外生性运行机制的协调发展,使专业“自组织”与“他组织”实现协同发展,实现专业发展从“不平衡性”向“平衡性”的动态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发表论文 职业教育 超越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适应与超越:增强职业教育专业发表论文发展适应性的应然选择

       增强职业教育发表论文专业发展的适应性,不仅仅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特别是《目录》的印发,传递出职业教育专业要实施对接产业、动态调整、一体化设计、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信号,同时要求专业在名称、内涵、建设内容等方面实现升级,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发展的适应性。

一、以“五个适应”为嵌入域,提高职业教育发表论文人才数量与结构的适应性,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

       虽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均有显著提升,但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发表论文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卡脖子”的问题。同时,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等为技术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新技术的产生速度更快、更迭更频繁、渗透范围更广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期间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这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和使命,对于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升级并进行数字化改造,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增强适应性,就必须要加强“五个适应”,即适应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需求、适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战略需求、适应社会民生多方需求、适应全球化发展新趋势。“五个适应”的实质是引导职业教育从“闭门造车”到“开放办学”、从“计划育人”到“市场育人”、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发展”,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数量与结构的“供给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侧”的动态平衡,实现适应性发展。基于此,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积极对接本地区“十四五规划”和产业布局,以“五个适应”为嵌入域增加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结构,以此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才市场“需求侧”的调研和预测,尤其是产业链、市场信号、技术前沿、民生需求等方面发展的动态信息,合理配置专业的招生规模、调整专业定位,切勿单纯地追求生源好的专业却忽视国家传统战略行业的需求,切勿只重视“短平快”专业却忽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即合理、科学地增置新专业,有步骤、有方向、有计划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使专业建设真正成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进而增强专业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服务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内生能力,同时也需要避免出现由于盲目增设热门专业而导致“邯郸学步”,或是一味地“因循守旧”而导致“固步自封”。

image.png

二、以“产教融合”为行动域,促进专业层次与结构的高质量发表论文发展,实现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超越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表论文指明了发展方向。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期间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凸显出“产教融合”的重要性。《目录》的印发不仅仅是专业目录转型升级的制度设计,同时也隐喻出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对于专业建设的联动作用,呈现出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诉求。因此,职业院校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要明确“产教融合”行动域的范围和边界。

       相对于“低质量发展”而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强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这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应然选择,同时也是专业建设现状的实然选择。一方面,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实现“产”与“教”的层次性融合。从整体来看,“产教融合”的行动域可以分为“校域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等三维度分析框架,其中“校域合作”主要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主动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大趋势中,实现专业与区域之间融合发展,呈现出“服务—反哺”的关系,属于专业宏观层面的设计;“校行合作”要求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联合行业进行专业定位、市场人才需求定位、标准体系制定等,实现专业与行业之间耦合发展,呈现出“联动—协同”的关系,属于专业中观层面的设计;而“校企合作”则是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师资等与企业全面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实现结构性、层次性和内容性的深度合作,呈现出“融合—共生”的关系,属于专业微观层面的设计。基于此,以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维视角为逻辑出发点,准确把握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融合的行动域,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融合、产业发展联动、企业深度合作,进而形成层次性合作格局。另一方面,专业建设要实现“产”与“教”的结构性融合。所谓“结构性”主要是指事物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运行机理和规则,体现出事物内部平衡性和稳定性的状态。而“产”与“教”的结构性融合则是强调“产”与“教”内部要素的有机融合,进而促使专业定位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相融合、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相融合、教学方法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师资培养与真实生产相融合,使专业定位与建设、课程内容与设计、教学方法运用与创新、师资培养与提升等在结构性融合中实现共生共长、异质增效。

三、以“一体化设计”为思路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中—高—本”专业体系,实现高素质技术发表论文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的衔接与贯通

       2002年,《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表论文概念,并且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长期以来,我国普通教育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单一轨道的学制体系,搭建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然而职业教育却始终止步于高等职业教育(高专)层次,愈发影响到我国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断地催生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赋予了职业院校时代使命。为此,搭建体系贯通、结构合理、衔接通畅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专业升级改造则是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以“一体化设计”为思路,加强“中—高—本”专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夯实专业体系宏观制度保障。构建“中—高—本”贯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专业内部的衔接与贯通,要加强专业“一体化设计”。从制度层面上,制定“中—高—本”专业衔接的政策文本、实施桥梁和通道,以保障专业衔接在原有专升本、中高职“3+2”模式、中高职“3+3”模式、高职本科等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从实施层面上,搭建“中—高—本”专业衔接的具体升学通道,明确专业衔接的招生、考试、升学等衔接步骤,制定“中—高—本”专业衔接的可操作性方案。另一方面,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中—高—本”专业体系,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的衔接与贯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宏观性、复杂性的学科概念,专业体系的构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录》进一步强化“中—高—本”专业体系的构建,打通职业教育层次化发展的断层,实现“中—高—本”专业人才培育体系的衔接与贯通。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层面上,要辩证地处理3对衔接关系,包括“专业链—产业链”“课程链—技术链”“人才供应链—市场需求链”,进而实现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专业链条全覆盖产业链条、课程链条全覆盖产业技术链条、人才供给链条全覆盖市场需求链条,使中职、高职、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建设等方面凸显出“类型化”的特质。同时,从专业结构性衔接层面上,细化专业培养定位衔接、专业内容衔接、课程衔接、实训衔接、师资衔接、教材衔接和学生能力结构衔接,以保障“中—高—本”专业衔接在实施层面上实现可操作、可实施。

四、以“自组织”为执行域,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运行机制与外生性运行机制的协调发表论文发展,实现“不平衡性”向“平衡性”的动态转型

       为了积聚专业建设经费和社会资源,职业院校往往采用“项目式治教”体制,无形之中形成了以“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为主体的依附性关系,客观上弱化了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导致专业丧失原有发展的底色。因此,《目录》提出“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这就必须要激发专业内生性的发展驱动力,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外生性的发展驱动力对于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一方面,以“自组织”为执行域,加强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运行机制的建设。“自组织”是系统发表论文科学应用于职业教育的体现,是专业组织系统在一定环境下最易生存、最稳定的状态。从专业发展的驱动力来源来看,“自组织”主要依托于内生性供给,强调专业内部运行机制对于专业发展的作用。可以说,以“自组织”为执行域,构建内生性运行机制是提升专业高质量自觉性和自为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专业建设适应性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项目式治教”体制的影响下,我国专业建设往往受外部项目所左右,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的专业定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专业可支配的资源,但是原有专业基础、优势和特色逐渐变得模糊,呈现出附着于项目“亦步亦趋”式发展。因此职业院校专业升级必须要加强内生性的发展动力,形成内生性运行机制,提升专业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为性。另一方面,专业高质量发展不能忽视外部供给为导向的驱动。特别是《目录》明确提出了要按照“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等需要,动态更新《目录》,因此要将“专业项目式治教”嵌入“专业内生性创新发展”结构体之中,形成课程、教材、教师、实训等要素的系统性融合,进而形成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运行机制与外生性运行机制的协调发展,使专业“自组织”与“他组织”实现协同发展,实现专业发展从“不平衡性”向“平衡性”的动态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