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是开放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把握新时代开放教育论文发表质量的主线。为继续推进学校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开放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开展“协同教学”将成为推动深层次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协同教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协同教学(也称小组合作教学或团队教学),即让两个或更多的教师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的教学负责,是一种有计划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协同教学来源于美国,在当时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因能加强横向间的知识联结,有利于全面的知识体系构建而被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广泛运用。这是基于课堂教学形式的界定。而对于组织体系庞大、多层次开放教育服务体系而言,协同教学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而是包含了体制优化、制度更新与组织再造等顶层设计。因此,广义的协同教学是从协同教学形式所衍生主体间的相互融合,突出教学团队的协作机制,开展面向系统办学的同步论文发表教学。涉及系统内部的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和紧密对接,是基于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整体性的界定。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例,系统办学是开放大学建设的优势和特色。目前基本保持着“1所总校+44所分校”的战略布局,尝试引入优质的民企办学机构,形成了“区属分校+行业分校+社会分校”的多样化办学局面。在现有的办学体制框架下,上海开放大学教育服务体系将涉及校企、区域、系统内部三种协同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基于广义的协同教学,就开放教育体系的协同教学进行可行性、有效性、持续性、系统性的理性分析。
一、开放教育服务体系的实践论文发表基础
1.开放教育服务体系的集聚优势
从建校初的学历补偿、学历教育到大众化普及化,再到近十年的改革与转型,开放教育经历了不平凡的战略变迁。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办学合力和优势。当今的教育,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多元、复杂、不断变化的开放式系统,开放大学尤其如此。改革与转型的十年历程,开放教育实现了转型理念更迭并形成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三教融通的局面。对区域受教群体分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时而变为基本原则,在学生类型、社会需求等方面深入剖析,深度挖掘区域资源,理清办学理念,明确发展定位,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力。
培育双师型、“一专多能”教师,实现专职教师转型,聘请行业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打破学科狭隘的专业壁垒,实现“跨界”成长,强化师资梯队建设。打造智慧课堂、建设课程资源,基本实现线上教学论文发表资源共建共享。在城市发展整体布局和区域特色背景下,开放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多中心的开放教育战略分布格局。以上海为例,中心城区分校师资丰富、城市和人文气息浓厚、信息化技术运用成熟;近郊分校存在着与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的办学空间,并受到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远郊分校教学管理与支持服务成熟,区域联动性强。多层次、多区域的开放教育组织办学架构、成熟的办学经验是推行协同教学的扎实根基,加之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开放教育的整体升级,产生更高更大的集团化办学效应。
2.开放教育服务体系的本质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一方面为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是开放教育抓住时代机遇,全面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满足国家战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历史窗口期。开放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要以产业需求、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教育前期合作办学实践中的“一项目一方案”、订单式教学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有力铺垫。协同教学适用于学校内部对于同一课程的跨学科教学交互。同时,协同教学也适合于双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共同策划、课程开发,对同一课程的分层次教学交互。开放教育服务体系的协同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开放教育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如校企、区域间合作。协同教学可将同一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实践等进行分层次划分。第二种是分校或总校内部打破专业限制,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这两种都属于横向结构上的协同。第三种是开放教育以分校为主体培养人才,通过与总校协同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一种深层次纵向结构上的协同。在力求提升教学质量目标面前,开放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协同论文发表教学是其内在的根本诉求。
二、高新信息技术与教育论文发表融合
互联网+、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席卷而来,对教育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它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碎片化时间利用而产生的微课,以及强调开放、交互性、大规模的慕课是近几年来新生的新型网络学习资源。泛在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念引领,逐步打破固化的传统教学形式。疫情期间以高新信息技术支持的在线教学,催化教师观念的转变、信息化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学生为本,重视教学互动与评价,以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高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逐步成熟并在新生技术力量支撑下不断更迭,高新信息技术与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教学的多元化、地域自由化、时间灵活化、学习评价客观化等开放学习优势突显出来。
以远程教育为核心竞争力的开放教育,具有远程教育先行优势,应积极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教育发展大趋势,将高新信息技术论文发表运用在开放教育的先行经验作为厚积薄发的前进驱动力。多中心办学架构的组织保障、协同治理的理念保障、高新信息技术的支持保障、智慧学习环境的空间保障、共建共享平台服务保障,是开放教育开展协同教学的内生动力和现实基础。以课程带动学科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模式改革,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形成系统师资合力,以实现协同教学的教学收益最大化。
三、开放教育推进协同论文发表教学的内在价值
1.协同教学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开放教育系统内办学主体在改革与转型中因区域资源不同,办学思路不同,师资力量不同,进行错位发展,差异化特色化办学。尽管在区域资源开拓、特色品牌建设方面已有成效,但是,监督管理难度在增加,办学主体间加剧分化,尤其在边缘、人口导入低、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机构面临教学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在师资方面,低频率的教研活动或者师资培训已无法满足信息、技术和知识更替速度,不利于教学质量把控和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开放教育作为有机整体,整体教学质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新时代,协同教学为开放教育课程一体化教学论文发表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2.协同教学有利于建立合作交流机制
纵向的专业联系是开放教育系统内部专业交流和开展教研活动最普遍的方式。办学主体内部一位教师负责一门课程的情况普遍存在。面对面的教研活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逐步淡化,发帖式的线上交流缺乏有效交互,教研活动没有实质性教学讨论主题而开始形式化、单一化。采用协同教学能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研讨、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实现全程性互动交流。教师在不断的讨论、频繁的专业互动和对话中发展自我,产生专业知识的碰撞,增进专业知识和提升教学能力。协同教学构建了客观、开放的教学环境,团队建设者们可以自由平等对话,促进个人反思和总结经验,增强系统凝聚力,摆脱互动交流不畅的机制障碍。
3.协同教学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线上丰富的知识信息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已经让以知识性导入为核心的传统面授教学缺乏吸引力。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协同教学中“双师”课堂能更好地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提升课堂关注力。专业知识储备不相同的教师在认知、思考、探索和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专业见解,可以打破学生思维惯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探索和积极创造。与此同时,通过对不同办学主体班级学生的课堂反馈和教学评价,进行研讨性教学,找出共性问题,分析个性问题,巩固学科课程根基,反哺于课程顶层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科专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