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学旅行的论文发表内涵
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论文发表新内容和新方式,近年来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新热点。研学旅行起源于美国早期的营地教育,可追溯到1861年,已成为一个具有标准化、细分化、专业化、产业化等特点的成熟产业。在2016年教育部将研学旅行列入教育课程范围之前,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没有一个统一定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最早将其作为教学名词在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提出,他认为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带领学生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活动。朱立新(2014)认为,广义的研学旅行是旅游者为满足文化求知的需要,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开展的文化性质的旅游活动。翟力(2017)认为,研学旅行发展成为一项动态活动,是一项文化的传播。从广义上讲,研学旅行是指旅游者离开其固定的地方,到特定的区域进行特殊的探索活动,以寻求文化知识。狭义的研学旅行是指学校以学习实用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个性为主要目的,策划并组织学生参加的特殊的校外旅行。目前大部分国内学者都认为研学旅行是文旅深度融合的产物,以旅行为载体,以研究性论文发表学习为主要形式,本质是教育性和实践性。
二、研学旅行融入社区青少年教育的论文发表现状
社区是开展青少年实践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的重要渠道。据相关论文发表统计数据,青少年一年中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对于青少年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等方面至关重要。限于社区管理、教育理念、沟通协调等多种因素,研学旅行并未真正融入到社区青少年教育之中,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模式。一方面,社区没有将研学旅行纳入青少年教育的内容体系,研学旅行主要依靠政府和学校推动。为落实新时代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要求,黑龙江省教育厅在2017年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结合地域特点,提出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并要求所涉及的部门、单位要加强协作,分工负责,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但文件中并未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目前,我国也只有杭州等少数城市开展了研学旅行进社区活动,覆盖面小,形式单一,影响力弱,青少年参与度不够,导致研学旅行的开展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研学旅行综合实践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社区与学校、家庭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沟通交流不顺畅。社区工作者对青少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教育理念滞后,导致其缺少和学校、家庭的有效沟通,加上部分学校和家长对社区青少年教育不够了解,认为社区青少年教育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直接影响到社区青少年教育体系的协调顺畅。
三、研学旅行融入社区青少年教育的论文发表必要性
青少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政策使学生和家长的课外学科培训压力逐渐减小,他们能够腾出更多时间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之中。因此,作为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社区应充分发挥教育和服务功能,打破课堂、学科、场所的限制,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全新的开放平台。研学旅行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促进学校与社会互联互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现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和教育焦点问题。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论文发表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凸显实践性原则,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工厂、深入社区、亲近田野、拥抱自然。国家对研学旅行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同时对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从社区青少年教育现状来看,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内容单一、社区与家校沟通不畅等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借助研学旅行突破社区青少年教育现有困境,既能够创新社区青少年教育,又能使之成为研学旅行的新载体,二者具有很高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