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优化实验教学管理发表论文体系、建设具有水产特色的“金课”“金专”和“高地”,国内外鲜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案例。为了进一步满足卓越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科国际化发展,对接“一带一路”,为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水产科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经多年探索,总结了一套办法,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措施概括为构建以新农科水产联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核心,课程建设、学科竞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支撑的“1+3”模式。
一、打造水产教学资源信息化发表论文平台,对接新农科水产联盟
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汇聚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力量,以互联网加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促进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卓越人才发展模式。在总目标下,我们确定了3个具体目标,即建立联盟成员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促进新农科水产领域的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促进成员单位间的合作;整合高校研究所、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国际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产学研高度融合,构建水产领域融合发展共同体。
平台网站依托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主要板块包括精品课程、实验中心、名家讲坛、产学研基地、联盟动态等。精品课程和实验中心板块整合水产学科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助力联盟单位的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名师讲坛和专题直播两大板块作为课程资源的有力补充,满足联盟单位对高阶性、创新性内容的需求,设置产学研板块将为企业发声,设置国际联盟动态充分展示联盟成果,进一步扩大平台影响力。平台还实现了高校与企业、高校与行业协会和研究所国际组织等无缝连接,成为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亮点。
二、优化课程资源,推进“金课”建设发表论文
近几年,水产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落实教育信息化2.0计划,提升在线课程比例,相继建设并完善BlackBoard(BB)平台运行的80余门课程,实现网络课程全覆盖。积极推进慕课建设,由武云飞教授讲授的慕课“走进鱼类世界”在线播出,选课学校累计61所,选课人数累计达9406人,互动次数累计12.6万次。“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线上运行5学期,获批山东省高校联盟平台在线课程,实现了国内选课与共享。稳步推行小班化授课(30—40人),采用师生智能终端“雨课堂”实现师生课堂实时互动。对标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要求,全方位升级“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贝类增养殖学”等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培育“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技术”等一批线下国家级课程,开展“海洋渔业技术学”“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藻类学与藻类养殖学”等一批专业核心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打造水产“金课”,同时以专业核心课推进水产学科微专业建设。更为可喜的是,优秀海归博士们积极投身到水产教学一线,一批双语课程、优质教材已列入规划。目前,学校水产类专业系列实验课教材,包括《现代动物生理学实验技术》(修订)、《鱼类学实验》(修订)、《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修订)、《水生生物学与生物饵料培养实验》(修订),以及《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指导》《水环境化学实验技术》《养殖水环境工程学实验》《植物学与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增殖工程与海洋牧场实验》《海洋渔业技术学实验技术》10部,已进入校稿阶段。一批高教出版社的“十四五”规划教材也已启动。
2016年本中心建成开放式信息化实验教学管理和共享平台(http://scsy.ouc.edu.cn),以“牡蛎育苗与育种虚拟仿真实验”为代表的实验项目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iLAB)上共享使用,受到水产类高校学生欢迎。针对新冠疫情,开发了手机版App和学科竞赛版虚拟仿真系统,在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第三届水产学大赛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心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调整教学安排,积极指导学生在线学习,共推荐水产类课程52门。教师通过BB平台、ClassIn平台、腾讯会议等开展线上教学,指导学生提前学习和掌握实习实验内容及相关操作。中心为线上授课教师提供网络授课经验、案例分享,提高教师授课能力。此外,制定反馈、评价机制,保障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质同效。复课后,利用夏季学期,集中开展实验教学课程,开展疫情期间延期的实验课。
目前,在现有平台基础上进行功能拓展,对接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及其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建立水产联盟实验课程标准,打造系列虚拟仿真“金课”,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三、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表论文理念,强化学科竞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两手抓。启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技能竞赛”校内遴选和全国水产技能大赛,比赛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并参加全国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和全国植物生产类竞赛项目。通过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OUC-SRDP)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成果提升,强化本科生创新意识与水平,使得参与国内外竞赛的人数覆盖本科生50%左右,获得了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国际分子生物设计大赛(BIOMOD)银奖以及全国水产技能大赛特等奖等好成绩。
同时,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成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团队,构建以科研数据溯源体系为核心的仪器设备管理虚拟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全周期管理。这些举措拓宽了学生仪器设备的接触面,学生可以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完成OUC-SRDP、毕业设计等相关实验,支持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团队在iGEM大赛中5次获国际金奖。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科竞赛的常态化实施,营造了本科生主动学习的氛围,进一步促进了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持续创新。
四、打造高层次实习实践发表论文基地,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到水产企业和地方各级海洋渔业部门挂职,以水产科技特派员、党员科技发表论文服务团等形式参与企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保证教师个人发展和专业水平提升。另外,38位企业中高层管理专家和具丰富一线生产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聘成为水产专业校外指导教师,另有10人成为本科学职业发展教育导师,进一步优化了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成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支撑力量。
优选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好、技术力量雄厚的水产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如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等,打造高层次实践基地。本中心依托师资、平台、资源优势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专业人才,协助调研服务和技术推广,联合申报诸多国家级重点项目,一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核心骨干。同时,企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推动优质实践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为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机制与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了产教融合发展。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拥有5000吨级“东方红3”号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500吨级“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2650吨“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280吨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成为本中心由近岸、近海、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习平台。
近5年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发表论文紧密结合,组建涵盖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实践团队,对接水产行业重点知名企业(如大北农集团、禾丰牧业集团、通威集团等),通过走访调研、参与企业管理和生产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水产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动态、企业需求和卡脖子技术,亲身经历了水产业的酸甜苦辣,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认知和责任担当。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