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发表视域下的心理疏导,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疏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教育方法的丰富和创新。因此,我们需理解和把握心理学语境下的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疏导在内涵上的根本区别,还需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的影响脉络,方能科学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一、心理学语境下心理论文发表疏导的内涵
疏即疏通,导即引导、开导。在心理学论文发表语境下,有些著作认为心理疏导具有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含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鲁龙光的心理疏导疗法,他在专著《心理疏导疗法解读》中提到:“心理疏导疗法是医生在与患者诊疗交往过程中产生良性影响,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鲁龙光的心理疏导疗法包含“疏通”和“引导”之意。“疏通”是指医患之间信息交流通畅,患者充分表达,医生有效疏通,从而实现患者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引导”即在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抓主线,循循善诱,把患者从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疾病心理引向科学、正确、健康的轨道,实现从病理心理到生理心理的转化。“疏通”是为了正确的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标,两者辩证统一。
从以上的描述来看,心理疏导疗法是与药物治疗相对应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医学上针对疾病心理实施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论文发表疏导的思想
1.儒家思想中蕴涵的心理疏导思想论文发表
(1)“仁”的精神,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论语·述而》中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儒家思想的纲领性论述,也可见仁的核心地位。《礼记·中庸》载:“仁者,人也。”即强调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2)“仁”的精神逻辑构架体系,回答了人与己、与亲、与他、与万物的关系处理。
人与己。《荀子·子道篇》载:“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名君子矣。’”从孔子与颜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仁”的逻辑起点是从自爱开始。
人与亲。《中庸》载:“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始于己,由己到爱亲人,守孝悌。《论语》载:“孝悌为仁之本也。”
人与他。人学会处理与己与亲人的关系后,走向社会,与他人怎么相处?《论语·阳货》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即与他人相处践行恭敬、宽厚、诚信、勤快、恩惠的品德即为仁。
人与万物。《孟子·尽心章句上》载:“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上述可以看出,“仁”从“自爱”开始,到“亲亲”到“泛爱众”,落脚于“爱物”,即爱己、爱亲人、爱他人、爱万物。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层层推进,形成了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廉、耻等价值体系。
现代人的一些思想困惑、心理困扰很多起因于生命意义的迷茫,挫折应对的不当,生的痛苦,死的恐惧,与人、与己相处的矛盾,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对现代人的上述困惑和困扰都有较为系统的解释和回答,若能了解和把握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思想之惑、精神之苦、情感之痛、人际之扰,其蕴含着强大的心理疏导的智慧。
2.道家思想中蕴涵的心理疏导论文发表思想
(1)道家思想重生轻利,倡导“节约”“无欲”。道家思想中重视人,重视生命。“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重生需轻利,要节欲,无欲,否则会有害于生命。如《黄帝四经·道法》中提到“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
(2)道家思想倡导道法自然,顺应和谐。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不强求结果。庄子又具体提出:“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应帝王》)“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外物》)“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庄子·庚桑楚》)庄子的“顺物、顺人和顺心”即倡导要顺应万物、自身和他人的本,追求和谐共生。
(3)道家的思想倡导“守静笃”,“知常”“知人”。老子曰:“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即智者能认识自然法则,不夸夸其谈,自以为是,而是要自然自如,专注安静,不为外物和情感所困,做到天人合一。
道家思想富有现代价值,从道家的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出,主张的是重视生命,克制贪欲、养神养心;顺应自然,实现与人与物的和谐相处;专注,不为外物和情感所困的思想等,都蕴含着智慧。而当今处于快速发展时代的人们,常会追逐名利,忘记生命的本质、意义和目的;常急功近利,忘乎人、物之本性,产生情绪之扰、情感之困、价值之迷;常焦虑劳累、忙忙碌碌,无法专心致志,抵达心流境界。而道家思想在对上述人们的思想之困,心理之扰,都有化解之术,蕴含着强大的心理疏导的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发表视域下,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发表视域下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疏通的方法和技巧,让受众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遇到的思想之惑、情绪之扰、情感之困、生活之苦等积攒于心的困惑和困扰,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逃避到面对的转变。“引导”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双方充分了解、接纳和信任的情况下,在化解受众困惑和困扰的同时,进行价值引导和思想教育,帮助受众打破思想局限,摆脱情绪和情感的困扰,促使其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人。要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疏导需要准确地把握以下几点。
1.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疏导,具有明确的价值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学语境下的心理疏导的根本区别在于价值的取向。心理学语境下的心理疏导,一般坚持着价值中立,其重点不在于价值引导和干预。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疏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教育法的丰富和发展,它是具有明确的价值引导的疏通心理郁结的方法,即以处理心理郁结为切入点,了解受众因思想之惑、情绪之扰而造成的心理郁结,在化解受众心理郁结的同时,进行正确思想的传播,明确的价值引导,使受众愿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者具有权威性。心理学语境下的心理疏导的双方即疏导者和对象之间强调的是一种平等关系,是专业人员与来访者之间形成的个体和专业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疏导,其疏导者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在疏导过程中自带权威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与疏导对象之间的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心理疏导的对象主要是指正常的学生群体,而非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