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新时代论文发表高校绘画专业实践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要求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提出,需要由之前的“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高校绘画专业也需要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义务,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以此来展现高校绘画专业的政治特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一)论文发表深入挖掘绘画专业中的思想内涵

       在高校绘画专业实践课程中,需要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想内涵,以此帮助塑造学生积极的文化价值观。绘画教学不仅让学生感知艺术作品的形式美,还能让学生深层次感知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与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拥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素质。在高校绘画专业中,虽然绘画专业实践课程属于辨别美与丑的美学范畴,但是对于善和恶隶属于道德范畴,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属于育人和美学教育的融合体,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能够让学生对于心灵美与外在美有积极的认知,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在徐悲鸿创作的《负伤之狮》中,通过展示一只受伤的狮子准备战斗的状态,能够侧面反映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能够让学生在绘画中探究美的同时,树立积极的道德观念和美学精神。

新时代论文发表高校绘画专业实践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要求

(二)论文发表全面弘扬绘画领域中的民族特性

       在高校绘画专业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绘画技能、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弘扬绘画领域中的民族特性,培养学生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这也是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由此可见,绘画专业和思政教学的融合,能够真正把“立德树人”理念体现出来。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成为绘画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资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融入绘画实践教学中,为继承民族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让思政教学改革拥有更多鲜活的素材。通过学习民族文化经典,体悟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与绘画专业特点结合,有效找到思政教学与绘画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点。在高校绘画专业实践课程中,教师需要多选择一些能够彰显本土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的美术作品,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坚守思政教育中的“四个自信”,比如,在詹建俊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感知革命先烈英勇抗日、顽强不屈的爱国情怀,从而认识到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够自觉为民族崛起、国家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论文发表借助审美语言塑造道德形象

       在高校绘画专业实践课程中,教学内容能够体现出向美向善的精神,把绘画专业的创作实践引入到思政教学改革中,能够实现感化于情,更符合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展现理想的育人成果。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多设定一些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向美向善的学习氛围,结合社会热点积极组织主题创作实践活动。比如,2020年抗疫主题美术创作活动就是回应社会关切,记录再现无畏的使命担当和崇高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知真善美,心系家国命运,弘扬抗疫精神,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成为一个有追求、有抱负、有理想的学生。借助审美语言塑造道德形象,这样既能够展现绘画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能够实现思政教学改革,借助于“第二课堂”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素养,强化绘画专业中的思政教育优势。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改革 课程 高校 绘画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新时代论文发表高校绘画专业实践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要求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提出,需要由之前的“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高校绘画专业也需要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义务,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以此来展现高校绘画专业的政治特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一)论文发表深入挖掘绘画专业中的思想内涵

       在高校绘画专业实践课程中,需要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想内涵,以此帮助塑造学生积极的文化价值观。绘画教学不仅让学生感知艺术作品的形式美,还能让学生深层次感知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与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拥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素质。在高校绘画专业中,虽然绘画专业实践课程属于辨别美与丑的美学范畴,但是对于善和恶隶属于道德范畴,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属于育人和美学教育的融合体,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能够让学生对于心灵美与外在美有积极的认知,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在徐悲鸿创作的《负伤之狮》中,通过展示一只受伤的狮子准备战斗的状态,能够侧面反映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能够让学生在绘画中探究美的同时,树立积极的道德观念和美学精神。

新时代论文发表高校绘画专业实践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要求

(二)论文发表全面弘扬绘画领域中的民族特性

       在高校绘画专业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绘画技能、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弘扬绘画领域中的民族特性,培养学生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这也是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由此可见,绘画专业和思政教学的融合,能够真正把“立德树人”理念体现出来。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成为绘画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资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融入绘画实践教学中,为继承民族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让思政教学改革拥有更多鲜活的素材。通过学习民族文化经典,体悟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与绘画专业特点结合,有效找到思政教学与绘画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点。在高校绘画专业实践课程中,教师需要多选择一些能够彰显本土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的美术作品,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坚守思政教育中的“四个自信”,比如,在詹建俊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感知革命先烈英勇抗日、顽强不屈的爱国情怀,从而认识到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够自觉为民族崛起、国家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论文发表借助审美语言塑造道德形象

       在高校绘画专业实践课程中,教学内容能够体现出向美向善的精神,把绘画专业的创作实践引入到思政教学改革中,能够实现感化于情,更符合高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展现理想的育人成果。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多设定一些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向美向善的学习氛围,结合社会热点积极组织主题创作实践活动。比如,2020年抗疫主题美术创作活动就是回应社会关切,记录再现无畏的使命担当和崇高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知真善美,心系家国命运,弘扬抗疫精神,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成为一个有追求、有抱负、有理想的学生。借助审美语言塑造道德形象,这样既能够展现绘画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能够实现思政教学改革,借助于“第二课堂”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素养,强化绘画专业中的思政教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