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期刊发表当代中国教育的价值寻根

      个体生命形态直接地显现为三个基本层面,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1)个体成人表现在自然生命层面,其基本目标乃是引导个体成为健全的自然人,其基本实践方式,从消极面而言,就是卢梭《爱弥儿》所论及的遵循自然的轨迹,避免个体发展过早、过度的社会化,促成个人身体感官能力的健全发展;从其积极面而言之,主要是合理运用、发挥个人的身体官能,使身体机能保持在充分的状态之中,具体实践路径,一是运动,二是劳动,主要地是基于身体的劳动,意在劳其筋骨,强其体魄。(2)个体成人表现在社会生命层面,其基本目标乃是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其基本实践方式就是让个体置身他人与社会的有机关联之中,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健全的社会人意味着一个人健全的社会关系,其基本实践路径,一是交往,通过人与人的广泛交往让个体超越孤立自我而融身他人之中;二是服务,即通过服务他人、关爱他人、奉献他人而让自我与他人紧密联结;三是创造,也即通过自我致力于指向他人与社会之改善的创造性活动,以提升自我的社会价值。(3)个体成人表现在精神生命层面,个体精神成人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的自我认识,也即蔡元培所提“五育”中的世界观问题,“我是谁”,“我为何而生”,对这些问题的应对让一个人获得自我置身世界之中的稳定的精神依据,也即让我们在自我人格世界中获得自身存在的完整性与统一性。个体精神成人的实践方式乃是以各种方式寻求自我与更高事物的稳定联系,让个体生命扎下根来,具体扎根的路径乃是两个方面,一是融入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形成个体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联系,二是转向当下某种具有超越性的更高事物,形成自我与更大的整体或神圣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两者都离不开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当然也包括更广阔的人类文化整体。

期刊发表当代中国教育的价值寻根

      精神生命的成人何以重要?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逐步转化成自我的内在观念意识,人在认识外在世界的同时反过来成为人对自我的认识,人作为意识的存在最根本的意识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在个体与周遭世界的互动之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我的基本认识,就是如何认识一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伴随个体成长,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逐步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自我生命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困境,由此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认同与个体生命的意义危机。所谓个体精神成人,其根本旨趣就是引导个体逐步获致自我置身浩渺的宇宙时空之中获得某种稳定的意义之源,由此而获得自我生命之归宿,也即《大学》所言的“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个体生命意义的本源潜藏在一个民族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个体成人总是被既有的文化传统所形塑,逐渐地成为文化传统的创造者,也即首先为以文化人,也即个体为文化所化,然后再以人化人,也即成为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这就是蔡元培所言“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人不仅仅是个体的人,也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每个人都拥有实际生活选择的自由,但个体人生的本源性意义依据来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一个人不可能从根本上去创造个人性的意义依据。民族历史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从起源向着当下源源不断地涌流。这意味着今日个体成人的精神孕育需要不断地重返历史文化传统,寻找我们自身的精神命脉,找寻个体成人的精神起点,以引领、整合个体生命在不同层面的发展,让个体作为完整而健全的生命形态活在世界之中。作为个体成人之原型的“中国人”就是那起源向着当下个体生命涌流的河床,也即精神通道。中国人成为生长在中国大地上之个体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的价值本源。

       早在1923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中一是强调学校期刊发表教育不仅需要重知识,同时也需要重视其他人生重要之部分,而非简单地贩卖诸种知识,二是强调当代教育不能只是从日式、德式再到美式,我们应该找到我们自身的教育方式。《论语·学而》有云,“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期刊发表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找到契合中国的教育方式,最核心的就是超越抽象化的个体成人想象,树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内在目标,以此为基础,再来梳理期刊发表当代中国教育的实践体系。个体成人不仅仅是向前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向后反顾的过程。向前发展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向后反顾则甄定自我的身份,找到生命的意义。身处现在的时代,伴随文明的演进以及由此而来的现代技术的包围、流行与时尚的裹挟,以及因为社会变革的加快导致的个体现实生存适应的不断强化,很容易导致人的自我迷失。不断地重温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并非因循守旧,而是在不断地回望与理解历史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获得我们自身置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存在,让历史文化传统活化我们,让我们在历史文化传统的依托之中获得自我生命的类属特性,获得个体生命的基本规定性,让我们置身无根化的现代性处境之中,而能在与先哲的对话中找到自我生命成长的方向;同时也让我们创造性地活化历史文化传统,让传统以保守与开放相结合的姿态向着未来而渐次绵延。正因为如此,关注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其根本旨趣乃是为中国教育寻根,为我们自己的生命找魂。

相关热词搜索:价值 寻根 教育 中国 当代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期刊发表当代中国教育的价值寻根

      个体生命形态直接地显现为三个基本层面,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1)个体成人表现在自然生命层面,其基本目标乃是引导个体成为健全的自然人,其基本实践方式,从消极面而言,就是卢梭《爱弥儿》所论及的遵循自然的轨迹,避免个体发展过早、过度的社会化,促成个人身体感官能力的健全发展;从其积极面而言之,主要是合理运用、发挥个人的身体官能,使身体机能保持在充分的状态之中,具体实践路径,一是运动,二是劳动,主要地是基于身体的劳动,意在劳其筋骨,强其体魄。(2)个体成人表现在社会生命层面,其基本目标乃是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其基本实践方式就是让个体置身他人与社会的有机关联之中,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健全的社会人意味着一个人健全的社会关系,其基本实践路径,一是交往,通过人与人的广泛交往让个体超越孤立自我而融身他人之中;二是服务,即通过服务他人、关爱他人、奉献他人而让自我与他人紧密联结;三是创造,也即通过自我致力于指向他人与社会之改善的创造性活动,以提升自我的社会价值。(3)个体成人表现在精神生命层面,个体精神成人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的自我认识,也即蔡元培所提“五育”中的世界观问题,“我是谁”,“我为何而生”,对这些问题的应对让一个人获得自我置身世界之中的稳定的精神依据,也即让我们在自我人格世界中获得自身存在的完整性与统一性。个体精神成人的实践方式乃是以各种方式寻求自我与更高事物的稳定联系,让个体生命扎下根来,具体扎根的路径乃是两个方面,一是融入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形成个体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联系,二是转向当下某种具有超越性的更高事物,形成自我与更大的整体或神圣事物之间的稳定联系,两者都离不开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当然也包括更广阔的人类文化整体。

期刊发表当代中国教育的价值寻根

      精神生命的成人何以重要?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逐步转化成自我的内在观念意识,人在认识外在世界的同时反过来成为人对自我的认识,人作为意识的存在最根本的意识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在个体与周遭世界的互动之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我的基本认识,就是如何认识一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伴随个体成长,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逐步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自我生命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困境,由此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认同与个体生命的意义危机。所谓个体精神成人,其根本旨趣就是引导个体逐步获致自我置身浩渺的宇宙时空之中获得某种稳定的意义之源,由此而获得自我生命之归宿,也即《大学》所言的“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个体生命意义的本源潜藏在一个民族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个体成人总是被既有的文化传统所形塑,逐渐地成为文化传统的创造者,也即首先为以文化人,也即个体为文化所化,然后再以人化人,也即成为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这就是蔡元培所言“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人不仅仅是个体的人,也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每个人都拥有实际生活选择的自由,但个体人生的本源性意义依据来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一个人不可能从根本上去创造个人性的意义依据。民族历史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从起源向着当下源源不断地涌流。这意味着今日个体成人的精神孕育需要不断地重返历史文化传统,寻找我们自身的精神命脉,找寻个体成人的精神起点,以引领、整合个体生命在不同层面的发展,让个体作为完整而健全的生命形态活在世界之中。作为个体成人之原型的“中国人”就是那起源向着当下个体生命涌流的河床,也即精神通道。中国人成为生长在中国大地上之个体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的价值本源。

       早在1923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中一是强调学校期刊发表教育不仅需要重知识,同时也需要重视其他人生重要之部分,而非简单地贩卖诸种知识,二是强调当代教育不能只是从日式、德式再到美式,我们应该找到我们自身的教育方式。《论语·学而》有云,“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期刊发表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找到契合中国的教育方式,最核心的就是超越抽象化的个体成人想象,树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内在目标,以此为基础,再来梳理期刊发表当代中国教育的实践体系。个体成人不仅仅是向前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向后反顾的过程。向前发展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向后反顾则甄定自我的身份,找到生命的意义。身处现在的时代,伴随文明的演进以及由此而来的现代技术的包围、流行与时尚的裹挟,以及因为社会变革的加快导致的个体现实生存适应的不断强化,很容易导致人的自我迷失。不断地重温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并非因循守旧,而是在不断地回望与理解历史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获得我们自身置于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存在,让历史文化传统活化我们,让我们在历史文化传统的依托之中获得自我生命的类属特性,获得个体生命的基本规定性,让我们置身无根化的现代性处境之中,而能在与先哲的对话中找到自我生命成长的方向;同时也让我们创造性地活化历史文化传统,让传统以保守与开放相结合的姿态向着未来而渐次绵延。正因为如此,关注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其根本旨趣乃是为中国教育寻根,为我们自己的生命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