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国内风景园林院校本科阶段开展生态教学论文发表的基本特点

一、风景园林农林类院校生态类论文发表课群支撑相对广泛

      生态教育课程数量与学分比重是指风景园林生态课程(生态课程、生态相关课程、涉及生态课程)与该院校所有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通过课程与学分数量比重可以看出(如图2),不同风景园林院校生态课程的支撑结构,以及生态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关注程度。

image.png

      经研究表明,10所风景园林院校生态类课程数量接近专业课程的19%,北京林业、华中科技大学对生态教育论文发表课程的关注程度相对更高,其中最高为北京林业大学,占比33.9%。各专业院校学分平均占比为14.94%。从整体看,生态相关的跨学科类课程占比9.9%,景观生态类课程占比最低(3.0%)。相关程度高的前两类生态课程,农林院校占比为17.8%,建筑院校占比为8.05%。农林院校生态类课群支撑相对广泛。农林院校总生态类课程数量平均占比是建筑院校的1.3倍,课程学分平均占比是建筑院校的1.5倍,且在相关程度高的前两类课程中,农林院校平均数量、学分比例均高于建筑院校。

二、风景园林论文发表建筑与农林院校生态类课程内容呈现明显分化

      各院校风景园林生态教育课程内容分布表示生态学类、生态基础类、生态规划类、生态技术类这4方面内容的课程占该院校总生态课程数量的比例关系(如图3)。其中,生态学类课程为景观相关的生态学课程;生态基础类包含生态因子与生态要素(气象、土壤、地形、病虫害、植物等)等论文发表课程;生态规划类主要涉及植物生态应用、生态规划、生态修复设计及社会人文调查、风景遗产资源等课程;生态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测量、GIS及遥感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等。

image.png

      各校的生态学类课程基本为一门,少数学校开设两门,一般为景观生态学、园林生态学、园林生态与环境等。调研发现,除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未使用生态学教材外,其他学校使用的教材有《园林生态学》(冷平生,2003,2011)、《景观生态学》(郭晋平,周志翔,2007)、《风景园林生态学》(廖飞勇,2010)、《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2014)、《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陈利顶等,2011)。例如:同济大学的风景园林生态授课内容,涉及研究生态空间的属性与机理、景观结构功能与过程,设有对校园某处生态适应性分析与设计的教学环节,注重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的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涉及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园林环境分析,运用生态学方法和生态理论研究园林中的现象,设有栖息地设计环节等,尝试让学生理解自然生态的基本规律。
      从院校整体生态类课程内容分布看,生态基础课程占比最高,平均为41.3%,其次为生态规划类课程,占比34.4%。其中5所农林院校的生态基础类课程比例范围为38%~68%,均高于建筑院校该类课程;而5所建筑院校的生态规划类课程比例范围38%~60%,均高于农林院校该类课程。由此说明,这两类院校的生态类课程教学侧重内容呈现出明显分化。
      5所建筑院校主要的生态课程内容为生态规划类,而生态基础课程构成了5所农林院校生态类课程的最主要部分。农林类院校主要发挥其在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的传统优势,开设了与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气象、水文、地理、土壤等生态基础课程,而建筑类院校主要围绕生态学理论核心,在景观资源、景观遗产、景观社会学等各类生态规划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中开展生态课程教学。
三、风景园林院校生态课程教学安排差异主要体现在实践论文发表课上
      培养计划直接体现了各门课程的必选修要求与实践课安排,这关系到学生与专业生态类课程联系的可能性和紧密程度。

      综合各院校生态课程选修、必修、实践课程的数量(如图4),农林院校与建筑院校必修和选修课程总体数量相差不大,农林院校的生态类必修课程平均总量比建筑院校多2门,选修平均总量比建筑院校少4门。就生态相关性而言,建筑院校直属生态课程,必修课程数量与农林院校相近,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课程为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而开设了直属生态类选修课程的4所院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西南大学,这些学校的课程主要涉及生态修复与生态专项设计或规划。在实践课程安排上,农林院校风景园林本科生态的实习实践课数量远多于建筑院校。其中,北京林业大学的生态实践课远超其他学校。

image.png

四、风景园林生态类课程论文发表教学仍偏向知识与原理阐述

      基于课程的论文发表教学出发点,将前述所有风景园林生态类课程4种内容分布进一步横向划分为3个教学类型,把每类课程的教学性质分为知识与原理、分析与方法、应用与实践(如图5)。生态理论知识类课程一般以讲授知识与原理为主,东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这类理论课程中还涉及了与生态可能相关的案例讲解分析,而北京林业大学则根据园林生态与环境理论课程设置了实习环节。

image.png

      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关于植物及其他非生物生态因子的相关课程有着较为完整的认知-分析-实践结构。农林类院校一般将植物分类识别方法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或实践课程,而建筑类院校一般将植物认知与调查课程纳入实践或实习。极少数院校开设有生态修复、垂直绿化、栽培养护生态类课程,这涉及比较综合性的工程应用与实践,如东南大学开设有景观遗产保护及其方法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开设有植景营造概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规划等课程。
  


相关热词搜索:论文发表 教学 开展 园林 风景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国内风景园林院校本科阶段开展生态教学论文发表的基本特点
一、风景园林农林类院校生态类论文发表课群支撑相对广泛

      生态教育课程数量与学分比重是指风景园林生态课程(生态课程、生态相关课程、涉及生态课程)与该院校所有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通过课程与学分数量比重可以看出(如图2),不同风景园林院校生态课程的支撑结构,以及生态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关注程度。

image.png

      经研究表明,10所风景园林院校生态类课程数量接近专业课程的19%,北京林业、华中科技大学对生态教育论文发表课程的关注程度相对更高,其中最高为北京林业大学,占比33.9%。各专业院校学分平均占比为14.94%。从整体看,生态相关的跨学科类课程占比9.9%,景观生态类课程占比最低(3.0%)。相关程度高的前两类生态课程,农林院校占比为17.8%,建筑院校占比为8.05%。农林院校生态类课群支撑相对广泛。农林院校总生态类课程数量平均占比是建筑院校的1.3倍,课程学分平均占比是建筑院校的1.5倍,且在相关程度高的前两类课程中,农林院校平均数量、学分比例均高于建筑院校。

二、风景园林论文发表建筑与农林院校生态类课程内容呈现明显分化

      各院校风景园林生态教育课程内容分布表示生态学类、生态基础类、生态规划类、生态技术类这4方面内容的课程占该院校总生态课程数量的比例关系(如图3)。其中,生态学类课程为景观相关的生态学课程;生态基础类包含生态因子与生态要素(气象、土壤、地形、病虫害、植物等)等论文发表课程;生态规划类主要涉及植物生态应用、生态规划、生态修复设计及社会人文调查、风景遗产资源等课程;生态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测量、GIS及遥感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等。

image.png

      各校的生态学类课程基本为一门,少数学校开设两门,一般为景观生态学、园林生态学、园林生态与环境等。调研发现,除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未使用生态学教材外,其他学校使用的教材有《园林生态学》(冷平生,2003,2011)、《景观生态学》(郭晋平,周志翔,2007)、《风景园林生态学》(廖飞勇,2010)、《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2014)、《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陈利顶等,2011)。例如:同济大学的风景园林生态授课内容,涉及研究生态空间的属性与机理、景观结构功能与过程,设有对校园某处生态适应性分析与设计的教学环节,注重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的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涉及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园林环境分析,运用生态学方法和生态理论研究园林中的现象,设有栖息地设计环节等,尝试让学生理解自然生态的基本规律。
      从院校整体生态类课程内容分布看,生态基础课程占比最高,平均为41.3%,其次为生态规划类课程,占比34.4%。其中5所农林院校的生态基础类课程比例范围为38%~68%,均高于建筑院校该类课程;而5所建筑院校的生态规划类课程比例范围38%~60%,均高于农林院校该类课程。由此说明,这两类院校的生态类课程教学侧重内容呈现出明显分化。
      5所建筑院校主要的生态课程内容为生态规划类,而生态基础课程构成了5所农林院校生态类课程的最主要部分。农林类院校主要发挥其在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的传统优势,开设了与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气象、水文、地理、土壤等生态基础课程,而建筑类院校主要围绕生态学理论核心,在景观资源、景观遗产、景观社会学等各类生态规划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中开展生态课程教学。
三、风景园林院校生态课程教学安排差异主要体现在实践论文发表课上
      培养计划直接体现了各门课程的必选修要求与实践课安排,这关系到学生与专业生态类课程联系的可能性和紧密程度。

      综合各院校生态课程选修、必修、实践课程的数量(如图4),农林院校与建筑院校必修和选修课程总体数量相差不大,农林院校的生态类必修课程平均总量比建筑院校多2门,选修平均总量比建筑院校少4门。就生态相关性而言,建筑院校直属生态课程,必修课程数量与农林院校相近,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课程为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而开设了直属生态类选修课程的4所院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西南大学,这些学校的课程主要涉及生态修复与生态专项设计或规划。在实践课程安排上,农林院校风景园林本科生态的实习实践课数量远多于建筑院校。其中,北京林业大学的生态实践课远超其他学校。

image.png

四、风景园林生态类课程论文发表教学仍偏向知识与原理阐述

      基于课程的论文发表教学出发点,将前述所有风景园林生态类课程4种内容分布进一步横向划分为3个教学类型,把每类课程的教学性质分为知识与原理、分析与方法、应用与实践(如图5)。生态理论知识类课程一般以讲授知识与原理为主,东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这类理论课程中还涉及了与生态可能相关的案例讲解分析,而北京林业大学则根据园林生态与环境理论课程设置了实习环节。

image.png

      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关于植物及其他非生物生态因子的相关课程有着较为完整的认知-分析-实践结构。农林类院校一般将植物分类识别方法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或实践课程,而建筑类院校一般将植物认知与调查课程纳入实践或实习。极少数院校开设有生态修复、垂直绿化、栽培养护生态类课程,这涉及比较综合性的工程应用与实践,如东南大学开设有景观遗产保护及其方法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开设有植景营造概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规划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