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景园林生态教育论文发表的国际背景
20世纪中叶第3次工业技术革命之后,生态危机蔓延,1972年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教科文组织通过召开一系列关于生态及环境保护、教育论文发表方面的国际会议,极大地推动了生态教育的发展。生态教育从最初的生态学专业教育,逐渐形成体系化的分支学科教育,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传授生态知识、提升生态技能和培养生态素养的体系化的广义教育。
多样化的景观理解与生态规划方法,形成了风景园林教育与生态视角结合的理论和应用背景。景观生态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80年代初期引入北美,景观生态规划将景观生态学的知识应用于与空间相关的用地及生态问题中。20世纪60年代初安格斯·希尔斯(AngusHills)提出划分自然地理单元用于景观分析,60年代后期伊恩·麦克哈格(IanMcHarg)提出自然生态维度的传统规划途径与土地适宜性分析,倡导生态教育与生态设计。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卡尔·斯坦尼茨(CarlSteinitz)、弗兰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Steiner)、约翰·莱尔(JohnLyle)等人将人文生态因素纳入规划设计中,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Waldheim)、詹姆斯·科纳(JamesCorner)等主张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构成城市的主导元素,成为21世纪初“景观都市主义”的代表。
二、风景园林专业生态教育论文发表的时代背景
风景园林本科是开展专业生态教育的基础平台,能极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自然观、生态意识与相关分析实践技能。继2012年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进一步拓展了“美丽中国”及其内涵。风景园林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论文发表学的特质,决定了它比其他单一学科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解和塑造更直接。在此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本科生态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三、国内风景园林生态教育的学术论文发表背景
国内风景园林专业针对生态教育内容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包含3个方面:(1)国内外风景园林院校生态相关课程体系和教学论文发表方法研究,如对国外风景园林院校生态教育课程构成的探索,宾夕法尼亚大学以生态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研究,同济大学“理论+案例+概念设计”的景观生态教学体系改革等。(2)风景园林生态类教学内容与其应用教学体系的构建,具体在基础理论上,包括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NPH生态规划设计应用教学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环境生态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西蒙·贝尔(SimonBell)等人的教学体系探讨景观生态图式语言教学体系;在生态要素上,如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及西安建筑大学关于植物景观领域发展的现状总结和思考;在生态技术教学上,如基于整合观的生态技术教学研讨,计算机应用面向生态保护实践的探讨等;从具体主题的案例与实践教学看,有基于绿色基础设施和景观都市主义视角的课程教学探索,也有基于雨洪管理与集雨型海绵城市对高校风景园林教学提出的新要求。(3)风景园林专业生态素养与价值观教育,例如提出将资源、生态、环境作为学科客体和对象,人和自然维度下的生态价值观等思想和理念,探讨学科实现国家和地方宏观生态建设目标的微观生态途径,探析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风景园林专业生态伦理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