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论文发表效率
当前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发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材内容和时代发展、教学案例等脱节。而教师要想解决该问题就必须留心关注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事物,将其与生活有效融合,打造生活化的课堂,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不断缩短,且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论文发表学科知识和生活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教学《共圆中国梦》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所处的阶段,让学生在享受青春无限美好的过程中,牢记当下最主要的任务,即树立远大的目标,将追求个人人生价值和中国梦的实现有效结合。又比如,在教学《增强生命的韧性》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八年级一班李某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成绩排名降低了五个名次,在此之后他闷闷不乐,脸上也没有了以往的笑容。”结合这一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同学们畅所欲言,比如,有学生说“继续努力,迎难而上,反超其他同学!”等。学生分析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可以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重视教学论文发表实践,加强引导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可知,该学科更注重理论知识,理解难度偏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在课堂教学论文发表中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社会调研活动,也可以将最新的时政和课堂内容结合,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以教学《少年的担当》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个人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让学生互相关爱、互相理解,赢得他人的尊重,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笔者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就“我们的担当”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分析青少年应该如何担当,从而更好地认清青少年该有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这个过程中,笔者组织同学们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社会调研活动,了解本校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并对学生个人素养方面的共性问题进行统计。初三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调研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调研任务交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从调研中也能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增强学生担当意识。总而言之,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突出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开展社会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一点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改革学科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核心论文发表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论文发表内容主要包含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国家主权教育等方面内容;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国家观。以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基础,笔者认为应调整传统的考试评分体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此过程中,笔者加入了增加评价主体、丰富评价形式、增加评价内容等方式。公平公正是学科评价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首先,增加评价主体。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评定日常成绩时,教师评定的成绩占60%,小组长的评定成绩占40%;另一方面,流水阅卷。全体教师都应主动参与阅卷过程,这是保证学生成绩公平公正的关键。其次,丰富评价形式。教学评价形式主要以考试评分制为主,学生作业情况和平时课堂表现为辅,期末考试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期末成绩的唯一标准,平时成绩也纳入其中。最后,增加评价内容,教材是学科考核的主要依据,但笔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教学活动评价的内容,在评定学生平时,表现时笔者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积极性和其他活动表现等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