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肝脏肿瘤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对肝脏肿瘤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区间为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研究对象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共60例。随机进行入选患者的分组,其中30例作为对照组仅实施介入治疗,另外30例作为联合治疗组,实施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所取得的疗效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对比。结果进行结果统计,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0.00%,对照组则仅为56.67%,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对比,联合治疗组患者共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占比为6.67%,对照组则发生不良发应7例,占比为23.33%,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脏肿瘤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使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率降低,是一种临床推广价值较高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三维立体适形放疗;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期刊发表 
0、引言
        肝脏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类型,其中肝脏良性肿瘤比较少见,以恶性肿瘤居多,对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均构成极大影响,同时对患者家庭也是沉重的打击。发生肝脏肿瘤之后,患者可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乏力、消瘦等多种症状表现,患者生活质量极大降低[1,2]。目前,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为治疗肝脏肿瘤的常用方式,多用于不能实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但是研究显示,单纯使用该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多。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治疗方法比传统的放疗技术定位准确性更高,同时患者耐受性更好[3]。本研究探讨了对肝脏肿瘤患者实施介入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治疗方案的效果以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共选取该时间范围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共60例。随机进行如下分组:(1)对照组(介入治疗):共有患者30例,男女患者分别有20例、10例,最大年龄为65岁,最小年龄为31岁,平均年龄为(45.2±2.1)岁;(2)联合治疗组(介入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共有30例患者,男性共有19例,女性共有11例,年龄区间为33-64岁,中位数为(44.8±2.5)岁。两组患者疾病均被明确诊断,且经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无明显腹水、恶液质、远处转移情况,并且没有发生明显的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情况。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实施股动脉插管肝动脉介入治疗,首先向导管中注入相应的化疗药物(药物类型有氟尿嘧啶1000mg、表阿霉素或者盐酸吡柔比星50-80mg、顺铂60-100mg、羟基喜树碱15-25mg),之后使用表阿霉素或者盐酸吡柔比星、MMC碘油乳剂行栓塞。
1.2.2  联合治疗组
        给予该组患者与对照组相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治疗方案,方法如下:患者平卧位,使用真空垫将患者固定在立体方向体部框架中,对患者的膈肌、肝脏动度等情况进行观察,对膈肌的移动幅度使用加压板进行控制,在5-8mm为宜,之后开始实施CT增强扫描,并将所获得的图像录入到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然后结合相关数据勾画出患者肿瘤临床靶体积、计划体积。物理医师、临床医师相互合作确定针对性的放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接受跟踪随访的时间均为半年,观察对比以下情况(:1)治疗效果:肿块完全消失,并且这一情况持续时间>4周为完全缓解;肿块缩小幅度>50%,且维持>4周,无新病灶出现为部分缓解;肿块缩小20%-50%为无变化;肿块增大>25%或有新病灶出现为进展。(2)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18.0软件,其中(xˉ±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c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联合治疗组收到疗效的患者共有24例,占总人数的80.00%,对照组中收到疗效的患者共有17例,占总人数的56.67%,组间对比,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对比_期刊发表




表1两组疗效对比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期间,联合治疗组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例(6.67%),对照组中则有7例(23.33%),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_论文发表




表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3、讨论

       肝脏肿瘤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肿瘤性疾病,且恶性肿瘤更常见,对患者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都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很多患者也面临着生命安全威胁[4]。治疗肝脏肿瘤的常见手段有手术疗法、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医免疫治疗等。以上各种疗法临床使用均较多,但是疗效方面都有待提升[5]。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疗法也在不断改进、更新。其中放疗技术近年来得到不断完善,三维立体适形放疗便是新兴的放疗技术,其临床应用效果已经得到临床广泛认可[6]。该治疗方法具有定位准确的优点,并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耐受力,提升肿瘤区放射剂量,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7,8]。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肝脏肿瘤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的联合治疗组患者所收到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效果明显优于仅接受介入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三维立体适形放疗疗法能够给肝脏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且应用效果很理想,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患者更容易接受。该结果表明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是治疗肝脏肿瘤的一种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耿丽莉,郭群,等.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1):95-97.
[2]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9-433.
[3] 沈利,温希阳.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34):156-157.
[4] 石晓竹.肝癌介入治疗中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6):310.
[5] 辛晟梁.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10-13,17.
[6] 王冰,温斌,何代玉,等.三维腹腔镜下精准肝脏肿瘤切除应用分析[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9(1):48-51.
[7] 冯鹏.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肿瘤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8):1158-1159.
[8]翟宝成,封海会.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介入治疗原发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131,135.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肝脏肿瘤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对肝脏肿瘤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区间为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研究对象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共60例。随机进行入选患者的分组,其中30例作为对照组仅实施介入治疗,另外30例作为联合治疗组,实施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所取得的疗效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对比。结果进行结果统计,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0.00%,对照组则仅为56.67%,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对比,联合治疗组患者共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占比为6.67%,对照组则发生不良发应7例,占比为23.33%,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脏肿瘤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使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率降低,是一种临床推广价值较高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三维立体适形放疗;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期刊发表 
0、引言
        肝脏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类型,其中肝脏良性肿瘤比较少见,以恶性肿瘤居多,对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均构成极大影响,同时对患者家庭也是沉重的打击。发生肝脏肿瘤之后,患者可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乏力、消瘦等多种症状表现,患者生活质量极大降低[1,2]。目前,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为治疗肝脏肿瘤的常用方式,多用于不能实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但是研究显示,单纯使用该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多。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治疗方法比传统的放疗技术定位准确性更高,同时患者耐受性更好[3]。本研究探讨了对肝脏肿瘤患者实施介入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治疗方案的效果以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共选取该时间范围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共60例。随机进行如下分组:(1)对照组(介入治疗):共有患者30例,男女患者分别有20例、10例,最大年龄为65岁,最小年龄为31岁,平均年龄为(45.2±2.1)岁;(2)联合治疗组(介入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共有30例患者,男性共有19例,女性共有11例,年龄区间为33-64岁,中位数为(44.8±2.5)岁。两组患者疾病均被明确诊断,且经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无明显腹水、恶液质、远处转移情况,并且没有发生明显的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情况。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实施股动脉插管肝动脉介入治疗,首先向导管中注入相应的化疗药物(药物类型有氟尿嘧啶1000mg、表阿霉素或者盐酸吡柔比星50-80mg、顺铂60-100mg、羟基喜树碱15-25mg),之后使用表阿霉素或者盐酸吡柔比星、MMC碘油乳剂行栓塞。
1.2.2  联合治疗组
        给予该组患者与对照组相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治疗方案,方法如下:患者平卧位,使用真空垫将患者固定在立体方向体部框架中,对患者的膈肌、肝脏动度等情况进行观察,对膈肌的移动幅度使用加压板进行控制,在5-8mm为宜,之后开始实施CT增强扫描,并将所获得的图像录入到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然后结合相关数据勾画出患者肿瘤临床靶体积、计划体积。物理医师、临床医师相互合作确定针对性的放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接受跟踪随访的时间均为半年,观察对比以下情况(:1)治疗效果:肿块完全消失,并且这一情况持续时间>4周为完全缓解;肿块缩小幅度>50%,且维持>4周,无新病灶出现为部分缓解;肿块缩小20%-50%为无变化;肿块增大>25%或有新病灶出现为进展。(2)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18.0软件,其中(xˉ±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式为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c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联合治疗组收到疗效的患者共有24例,占总人数的80.00%,对照组中收到疗效的患者共有17例,占总人数的56.67%,组间对比,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对比_期刊发表




表1两组疗效对比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期间,联合治疗组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例(6.67%),对照组中则有7例(23.33%),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_论文发表




表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3、讨论

       肝脏肿瘤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肿瘤性疾病,且恶性肿瘤更常见,对患者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都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很多患者也面临着生命安全威胁[4]。治疗肝脏肿瘤的常见手段有手术疗法、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医免疫治疗等。以上各种疗法临床使用均较多,但是疗效方面都有待提升[5]。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疗法也在不断改进、更新。其中放疗技术近年来得到不断完善,三维立体适形放疗便是新兴的放疗技术,其临床应用效果已经得到临床广泛认可[6]。该治疗方法具有定位准确的优点,并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耐受力,提升肿瘤区放射剂量,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7,8]。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肝脏肿瘤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的联合治疗组患者所收到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效果明显优于仅接受介入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三维立体适形放疗疗法能够给肝脏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且应用效果很理想,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患者更容易接受。该结果表明介入治疗联合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是治疗肝脏肿瘤的一种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耿丽莉,郭群,等.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1):95-97.
[2]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9-433.
[3] 沈利,温希阳.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34):156-157.
[4] 石晓竹.肝癌介入治疗中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6):310.
[5] 辛晟梁.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10-13,17.
[6] 王冰,温斌,何代玉,等.三维腹腔镜下精准肝脏肿瘤切除应用分析[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9(1):48-51.
[7] 冯鹏.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肿瘤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8):1158-1159.
[8]翟宝成,封海会.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介入治疗原发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