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温州市鹿城区近年来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趋势,为制定梅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7年当地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报告梅毒8152例,其中2010年发病率最高(97.7/10万),2016年最低(32.0/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6.8/10万。2008—2010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开始呈缓慢下降趋势。以隐性梅毒报告病例为主。男女性别比为0.87︰1,18~39岁人群占比最高,为52.2%,60岁以上占总报告例数的18.5%。职业分布以工人居多,其次是家政及待业人员。结论鹿城区梅毒发病趋势近几年先上升后下降并趋缓,需加强监测,并采取有效干预策略,控制梅毒的传播和蔓延。
【关键词】梅毒;流行特征;分析;期刊发表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传染性强。近年来,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梅毒还能促进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因而有效控制梅毒的发病率对于遏制艾滋病的传播流行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当地梅毒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近年来梅毒疫情报告资料,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梅毒;流行特征;分析;期刊发表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传染性强。近年来,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梅毒还能促进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因而有效控制梅毒的发病率对于遏制艾滋病的传播流行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当地梅毒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近年来梅毒疫情报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 1 资料来源
梅毒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选择2008—2017年现住址为温州市鹿城区的梅毒报告病例。人口学资料来源于温州市鹿城区统计年鉴。
1.2 统计方法
将梅毒数据从上述系统中导出后,用Excel及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梅毒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选择2008—2017年现住址为温州市鹿城区的梅毒报告病例。人口学资料来源于温州市鹿城区统计年鉴。
1.2 统计方法
将梅毒数据从上述系统中导出后,用Excel及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趋势
2008—2017年鹿城区共报告梅毒815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6.8/10万(8152/14357314)。梅毒报告发病率:2008年66.8/10万(1005/1 504 659),2009年78.0/10万(1124/1 441 731),2010年97.7/10万(1417/1 450 169),2011年70.9/10万(1111/1 566 108),2012年55.7/10万(807/1 448 855),2013年37.5/10万(546/1 455 898),2014年42.5/10万(576/1 354 791),2015年46.5/10万(642/1 379 301),2016年32.0/10万(453/1417690),2017年35.2/10万(471/1338112)。2008—2010年梅毒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2012—2017年报告发病率在32.0/10万~55.7/10万。
2.2 各期梅毒病例构成
8152例梅毒分期中以隐性梅毒居多,为3577例(43.9%),其余依次为Ⅰ期梅毒3478例(42.7%)、Ⅱ期梅毒868例(10.6%)、胎传梅毒179例(2.2%)和Ⅲ期梅毒50例(0.6%)。
2.3 季节分布
2008—2017年每年各月均有梅毒病例报告,1月600例(7.4%),2月484例(5.9%),3月662例(8.1%),4月746例(9.2%),5月770例(9.4%),6月704例(8.6%),7月745例(9.1%),8月718例(8.8%),9月755例(9.3%),10月680例(8.3%),11月661例(8.1%),12月627例(7.7%)。2月报告病例最少,5月最高,4—9月为报告病例高峰时段。
2008—2017年鹿城区共报告梅毒815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6.8/10万(8152/14357314)。梅毒报告发病率:2008年66.8/10万(1005/1 504 659),2009年78.0/10万(1124/1 441 731),2010年97.7/10万(1417/1 450 169),2011年70.9/10万(1111/1 566 108),2012年55.7/10万(807/1 448 855),2013年37.5/10万(546/1 455 898),2014年42.5/10万(576/1 354 791),2015年46.5/10万(642/1 379 301),2016年32.0/10万(453/1417690),2017年35.2/10万(471/1338112)。2008—2010年梅毒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2012—2017年报告发病率在32.0/10万~55.7/10万。
2.2 各期梅毒病例构成
8152例梅毒分期中以隐性梅毒居多,为3577例(43.9%),其余依次为Ⅰ期梅毒3478例(42.7%)、Ⅱ期梅毒868例(10.6%)、胎传梅毒179例(2.2%)和Ⅲ期梅毒50例(0.6%)。
2.3 季节分布
2008—2017年每年各月均有梅毒病例报告,1月600例(7.4%),2月484例(5.9%),3月662例(8.1%),4月746例(9.2%),5月770例(9.4%),6月704例(8.6%),7月745例(9.1%),8月718例(8.8%),9月755例(9.3%),10月680例(8.3%),11月661例(8.1%),12月627例(7.7%)。2月报告病例最少,5月最高,4—9月为报告病例高峰时段。
2.4 人群分布
2.4.1 性别和年龄分布
梅毒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0.87︰1。病例主要分布在18~39岁。
梅毒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0.87︰1。病例主要分布在18~39岁。
表12008—2017年鹿城区梅毒报告病例性别和年龄分布[例(%)]
2.4.2 职业分布
梅毒病例居前5位的职业分别是:工人2255例(27.7%),家政及待业1631例(20.0%),商业服务1417例(17.4%),农民和民工981例(12.0%),离退人员467例(5.7%)。其次是不详403例(4.9%),散居儿童181例(2.2%),干部职员177例(2.2%),公共场所服务员87例(1.1%),医务人员28例(0.3%),教师24例(0.3%),学生21例(0.3%),其他职业480例(5.9%)。
2.4.3 地区分布
病例按户籍分类:本县区6909例(84.8%),本市其他县区926例(11.4%),外省市为236例(2.9%),本省其他地市76例(0.9%),外籍5例(0.1%)。
3 、讨论
鹿城区2008—2017年梅毒年均发病率为56.8/10万,高于江苏省灌云县[1]、低于本省和本省永康市的报道[2-3],但发病趋势与本省基本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其中2008—2010年梅毒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能与鹿城区为温州市中心城区,外来流动人口多,人员流动频繁,人们性观念发生改变及公共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有关。同时疫情报告工作逐渐得到重视和完善,医务人员疫情报告意识逐步得到提高。各医疗机构扩大梅毒筛查范围,对各类人群开展主动筛查,提高检测发现能力,使梅毒检出率和报告率不断增加。也可能存在个别医疗机构对疫情报告的监管“重漏报,轻质量”,导致相关医生只关注漏报,而忽视报告的准确性[4]。2011年后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呈缓慢下降趋势,2014—2015年稍有上升,这可能与近年来浙江省出台了性病疫情管理政策性文件和加强了一系列性病预防控制措施有关。如加强性病疫情的规范化报告与管理、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及开展健康教育和高危人群干预为主的综合性干预等活动,同时艾滋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人们对性病的认知[2]。
本文结果显示,隐性梅毒报告病例占多数。这些主要流行病学特征与国内有关报道类似[2-3]。各期型梅毒中以隐性梅毒报告病例居多,这和近年来各医疗单位对术前患者、住院患者和孕产妇大力开展梅毒血清筛查有关。此外,根据现场调查及有关文献报道[4],不排除部分医疗机构对术前、住院患者提供梅毒检测后,对阳性结果并未开展告知和提供治疗,没有经过皮肤科大夫会诊和实现转诊,在未详细追问病例既往梅毒检测治疗史的情况下,将发现的梅毒血清阳性者即以“隐性梅毒”上报,个别没有报卡资质的医疗单位报卡,一定程度上造成隐性梅毒的过度上报。因此,规范梅毒报告,特别是隐性梅毒的疫情报告,减少误诊、漏诊等现象。
本文结果显示,患者集中于18~39岁,占总报告例数的52.2%,可能与处于性活跃年龄和孕产妇梅毒筛查有关。该年龄段人群不安全性行为较多,性病防治知识较为缺乏,感染和传播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女性高于男性有可能经过母婴传播导致胎传梅毒的发生。由此可见性活跃期人群尤其是育龄期妇女仍然是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对此类人群要重点开展梅毒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梅毒筛查,并给予及时和规范化的诊治。60岁以上男性例数远高于女性,这一现象在国内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2-3]。医疗机构检测力度加大,住院筛查的病例逐渐增多,部分老年人孤独、寂寞和空巢或身体状况良好、有满足性的需求及梅毒防治知识缺乏,安全套每次使用率较低,使梅毒感染的机会增多。因此,老年人群的性病防治也不容忽视,特别要给予男性老年人群心理和精神上更多的关注。
季节分布以4—9月报告病例较多,2月报告病例最低,与永康市报道相似[3],可能是夏秋季衣服单薄,易发生高危性行为,导致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增加[3],同时不排除春节前后就诊患者减少、筛查量下降等因素。职业分布中报告病例最多的是工人,其次是家政及待业人员,由于鹿城区是市中心城区,外来务工人口较多,人口流动频繁,文化水平低,性安全意识和防护知识缺乏,使梅毒传播机会增多。职业分布中有教师、学生和医务人员,说明梅毒防控工作要广泛开展。因此,大力加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和无业人员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各个企业等用人单位应将有关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员工培训内容,加强性道德教育,大力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防止性病的传播和蔓延,同时在学校开展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吕继功,严春华.灌云县2005—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2):89.
2、沈云良,费丽娟,吴李梅,等.浙江省2004—2014年梅毒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35.
3、吕梅斋,徐晓燕.永康市梅毒流行趋势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9):48.
4、龚向东,蒋娟,苏晓红.我国梅毒流行形势与控制对策探讨[J].中国皮肤科杂志,2014,47(5):307.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