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文艺观的思想解放,最早就是从反思和批判“阶级斗争工具论”开始的, 随着进一步的发展,我们逐步反思了文艺的阶级性,同时对文艺的人民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和 争论。最终,党中央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过吸收、借鉴,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从而 把文艺的人民性问题提到了新时代的新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开辟了 道路,为中国文艺的全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文艺为人民服务和建构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中国文艺不仅要继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中国 化,为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服务,而且要继续努力实现《共产党宣言》的“世界文学”思想,为建 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造福于世界人民。
关键词:艺术理论; 新时期; 人民性; 阶级性; 以人民为中心; 文艺观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 40 周年。在这40 年中,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对许多文艺理论研究的“极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批 判,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其中就有对文艺的“阶级 性”和“人民性”问题进行的讨论和争论。在这个过 程中“文艺的人民性”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 为中心”的文艺观,把文艺的人民性问题提到了新时 代的新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开 辟了道路,为中国文艺的全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文艺不仅要继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中国化,为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服务,而且要继续努力实现《共产党宣言》的“世界文学”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造福于世界人民。
一、反思和批判“工具论”和“人民性”的讨论和争论
新时期文艺观的思想解放最早就是从反思和批判“阶级斗争工具论”开始的,从而进一步反思了文艺的“阶级性”,同时对文艺的“人民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争论。《戏剧艺术》1979 年第 1 期发表了陈恭敏的《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拉开了反思批判长期以来流行于新中国文坛的 极左文艺思想的“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观点的大 幕,紧接着《上海文学》1979 年第 4 期发表了本刊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新时期关于文艺的阶级性的讨论和争论就 正式展开了,同时也涉及到了人民性的问题。有一些 坚持着“阶级斗争工具论”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人 也否定了文艺的“人民性”。当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 9月出版) ,在第二章“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中,在充分肯定文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的前提下,该书顺便提到 了“人民性”这个概念,把“人民性”作为一个修正主 义的文艺观点加以否定。这本在当时产生了比较广泛影响的高等院校文科文艺理论课程的教材,似乎还 处在“文艺阶级斗争工具论”“文艺为政治服务论”“文艺阶级性”的思维惯性和定势之中。这种对人民性的批判和否定,与当时的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 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因为,据说苏联“修正主义”者, 从赫鲁晓夫开始就在反对“阶级斗争”而鼓吹所谓的“全民党”“全民社会”的“发达社会主义”。因此,在“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逻辑的支配和影响下,当时的中国社会及其文艺理论当然也就必须坚持“阶级斗争”“阶级性”而反对“人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当然不 可能完全脱离政治,也不可能完全没有阶级性,但是, 在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现实情况来 看,那种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和 政治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了,国内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结 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内的社会基本矛盾已经不 再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需要和精神需要与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 矛盾。国内作为剥削阶级的地主、资本家已经接受了 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改造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因此,国内大多数的人,都已经成为了劳动人民。在 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 1957 年 2 月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 报告,明确地指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中国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以后的主要政治任务,而且明 确界定了“人民”这个概念在当时应该包括工人阶 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 子,他们组成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尽管毛主席在 理论上正确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基本形势和基本矛 盾,指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大方向,可 是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风波。比如 1956年 2 月 14 日,赫鲁晓夫上台后召开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全面否定了斯大林; 1956 年秋的波兰、匈牙利事件; 国内的汉阳学生上街游行等等,却又使得毛主席不得不拉紧了“阶级斗争”的弦。到 1962 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主席又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 年年讲”,一直到把“阶级斗争”发展成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在文学艺术的理论观念上,毛泽东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就非常重视文学艺术的作 用,把文艺视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随着“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的确定,毛主席越来越重视文 学艺术的意识形态作用,甚至把当时的一些小说、电 影等文艺形式视为“阶级敌人的武器”。毛主席从新中国建国开始不久就亲自主持和引导了《清宫秘史》和《武训传》等电影的批判以及《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和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文艺界在1957 年的“反右派斗争”中也是主要战场。到了1960 年代,毛主席发现文艺界的阶级斗争更是突出。毛泽东在八届十中 全会上曾经严厉批评小说《刘志丹》: “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1964 年 6 月 27 日毛泽东对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关于全国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 告( 草稿) 》作出批示: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 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 ,十五年来,基本上( 不是一切人) 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见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 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 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后来又传出“最高指示”: “中宣部是阎王殿,打倒阎王解放小鬼。”而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就是以 1965 年 11 月 10 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拉开的。这些都表明,毛泽东是把文学艺术和文艺界作为阶级斗争的主要阵地,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来对待的。实际上,这也就是把文学艺术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和“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而完全从阶级性、政治性、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待文艺,却没有真正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艺术与阶级、阶级斗争、政治、政治斗争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性质变化: 文艺不应该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应该成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形态。
二、“二为方针”的确立和人民性
在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中国社会进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形势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盘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文艺上,邓小平的《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 1979 年 10 月 30 日) 明确地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取代了过去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这就为“人民性”正名定性了。
文艺的人民性概念最早大概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提出来的。据苏联文艺学家顾尔希坦说,在文学批评中第一次使用“人民性”这个概念的人,是 18 世纪的俄国学者拉地谢夫( 1749 - 1802) [1]4、22 ,而现在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人民性”概念的直接来源却是 19 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他们的文艺理论研究论著和文学批评大量运用了文艺的人民性概念,其中特别是杜勃罗留波夫,他不仅仅大量使用了文艺的“人民性”概念,而且还专门写了《论俄国文学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俄国平民性格特征》等鸿篇巨制,最系统地论述和阐发了文艺的“人民性”概念。杜波罗留波夫在坚决反对那些只盯着“小集团的卑微利益”,只“满足少数人的自私的要求”的贵族文学的前提下,在分析俄国文学史上优秀作家的深厚基础上,精辟揭示了人民性的内涵。他指出: 不能仅仅“把人民性了解为一种描写当地自然的美丽,运用从民众那里听到的鞭辟入里的语汇,忠实地表现其仪式、风习等等的本领”,这些只限于“人民性的形式”,“可是要真正成为人民的诗人,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必须渗透着人民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生活,跟他们站在同一水平,丢弃阶级的一切偏见,丢弃脱离实际的学识等等,去感受人民所拥有的一切质朴的感情”,要使诗歌具有真正的人民性,诗人就必须冲破“某一个派别,某一个阶级的局部利益”,“从大公无私的观点,从人的观点,从人民的观点来解释”一切,以深厚真挚的同情心去“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2]143、184、137、187、60 杜波罗留波夫关于文艺的“人民性”的解释和阐述,尽管还有着一些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色彩,但是基本思想还是比较准确的。
马克思早就强调作家与人民的不可分割关系。他认为作家应该“同人民的机体联系在一起”。[3]178 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 1842 ) 中还说过: “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4]1164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批判吸取了俄国民粹主义者关注农村和农民以及“走向民间”活动的思想经验,制定了把工人阶级与其他劳动人民,特别是宗法制度下的农民联盟的革命策略,突出了“人民”概念。在美学和文论思想上,列宁批判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人民性”思想,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将文艺事业当作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明确了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一译《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1905 年 11 月 13 日《新生活报》) 中他指出: “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写作队伍中来的,不是私 利贪欲,也不是名誉地位,而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它要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经验和生气勃勃的工作去丰富人类革命思想的最新成就,它要使过去的经验( 从原始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发展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 和现在的经验( 工人同志们当前的斗争) 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蔡特金在《列宁印象记》中也转述了列宁的话: “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5]163、164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想中国化,进一步继承发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人民性”思想观点。在《新民主主义论》( 1940) 中毛主席强调: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段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以便“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6]707 - 708 毛泽东在这里明确地规定了人民性的主要内容就是古代优秀人民文化的“民主性和革命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 中又进一步指出: “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 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7]869 这样,关于文艺的“人民性”的涵义就被确切地规定了。综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论述,文艺的人民性可以概括为: 文艺和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评价的性质,主要表现为文艺和文艺作品的民主性、革命性、先进性。
由此可见,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特别是东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一个根本的原则。为什么 会这样呢?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为 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即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决 定的。而在像俄国和中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并不发达 的国家,由于工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相对不那么壮大, 革命的力量就必须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 集结而成的。因此,在俄国的沙皇专制主义时代,工 人阶级必须与宗法制度下的广大农民群众联合起来, 与其他的劳动人民联合起来,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 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同样也必须与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 民群众结成工农联盟,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 土地革命就一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所探讨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农民和农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中之重。这样,由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所组成的工农联盟就是“人民”的主力军, 革命的主力就不仅仅是工人阶级,而更多的则是农民群众。甚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了可以争取的革命力量,从而也成为了“人民”中的成员,这样就组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就把“统一战线”视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统一战线的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建立的新中国,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那么,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特别是 1956 年中国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然而,由于领导人错误地估计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形势,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就在人为的阶级斗争之中,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当然应该随着社会现实的性质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理论观点和实际态度。20 世纪 30 - 40 年代上海曾经产生过一次关于“革命文学”的争论,太阳社和创造社的一批年轻的激进分子,不顾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要求一种“纯粹的”“普罗文学”,过分强调文艺的“阶级性”,而忽视了文艺的人民性,甚至把鲁迅、茅盾等革命作家也视为“普罗文学”的敌人,用当时苏联的“拉普派”的庸俗社会学文艺理论来要求中国的左翼文艺,最终就导致了左翼文艺界的分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决策才避免了左翼文艺战线的分裂,而成立了“左联”,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并组成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了革命文艺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也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深刻的经验教训。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界不断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其中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 用文艺的“阶级性”代替了文艺的“人民性”,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了文艺界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从而把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百花园摧残得一片萧条、百花凋敝,就只剩下了“八个样板戏”,人民不得不转入“地下”去寻找“人民的文艺”。新时期的党中央和邓小平理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思批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认识了“人民”的概念,把知识分子也如实划归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针。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中国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为“文艺为人民服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清醒认识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文艺理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9]“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主要突出了: 文艺和文艺作品应该来源于人民的生活,文艺工作者应该以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优秀文艺精品力作为人民服务,人民应该是文艺和文艺作品的审美鉴赏者和评价者。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不仅仅给文艺工作者指明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而且也开辟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文艺工作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一切工作都应该“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工作当然也不能例外。这种在国内的一切领域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充分认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现实,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具体表现。同时,他还说: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9]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具有国际主义和全球化视野的高瞻远瞩,是对当前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潮的充分肯定,在美学和文论思想上也是继承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世界文学”思想观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1848 ) 中曾经预言和呼唤过“世界文学”的到来。他们说: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 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0]31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使得整个世界的民族和地方都日益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交往,中世纪那种欧洲各国、各民族相互隔绝、闭关自守的状态被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所打破。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了物质生产劳动、经济基础方面,同样也影响到了精神生产方面,因此,文学艺术也打破了民族和地方的局限性,产生了一种全世界人民可以共享的“世界文学”。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周年的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也在世界进一步全球化的情势下,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点出发,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展望了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潮中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愿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也体现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生产上。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文学”愿景的再现。这种设想就是建立在整个世界和文化艺术的“人民性”的思想基础上的,世界各族人民完全可以在不断消除一小撮剥削压迫者的过程中逐步相互融合、相互交流、互利互惠、共享互赢,不仅会以物质生产产品来交流互惠,而且也可以以各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共享互惠,共同努力建构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回顾改革开放新时期 40 周年的时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革命胜利的航船导引到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已经不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代,而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后的讲话更加热情洋溢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也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恰恰就是新时期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论界所讨论的文艺的人民性的进一步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新时期“人民性”的思想结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参考文献:
[1]〔苏〕顾尔希坦著,戈宝权译. 文学的人民性[M]. 北京: 天下出版社,1951.
[2]杜勃罗留波夫选集( 第二卷) [C].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3]致齐迈耶尔[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3 卷)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3.
[4]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下) [C].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
[5]周扬编.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C]. 北京: 作家出版社,1984.
[6]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2014– 10 - 16( 1) .
[9]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光明日报,2017 - 10 - 18( 1) .
[10]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
关键词:艺术理论; 新时期; 人民性; 阶级性; 以人民为中心; 文艺观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 40 周年。在这40 年中,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对许多文艺理论研究的“极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批 判,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其中就有对文艺的“阶级 性”和“人民性”问题进行的讨论和争论。在这个过 程中“文艺的人民性”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 为中心”的文艺观,把文艺的人民性问题提到了新时 代的新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开 辟了道路,为中国文艺的全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文艺不仅要继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中国化,为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服务,而且要继续努力实现《共产党宣言》的“世界文学”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造福于世界人民。
一、反思和批判“工具论”和“人民性”的讨论和争论
新时期文艺观的思想解放最早就是从反思和批判“阶级斗争工具论”开始的,从而进一步反思了文艺的“阶级性”,同时对文艺的“人民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争论。《戏剧艺术》1979 年第 1 期发表了陈恭敏的《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拉开了反思批判长期以来流行于新中国文坛的 极左文艺思想的“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观点的大 幕,紧接着《上海文学》1979 年第 4 期发表了本刊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新时期关于文艺的阶级性的讨论和争论就 正式展开了,同时也涉及到了人民性的问题。有一些 坚持着“阶级斗争工具论”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人 也否定了文艺的“人民性”。当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 9月出版) ,在第二章“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中,在充分肯定文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的前提下,该书顺便提到 了“人民性”这个概念,把“人民性”作为一个修正主 义的文艺观点加以否定。这本在当时产生了比较广泛影响的高等院校文科文艺理论课程的教材,似乎还 处在“文艺阶级斗争工具论”“文艺为政治服务论”“文艺阶级性”的思维惯性和定势之中。这种对人民性的批判和否定,与当时的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 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因为,据说苏联“修正主义”者, 从赫鲁晓夫开始就在反对“阶级斗争”而鼓吹所谓的“全民党”“全民社会”的“发达社会主义”。因此,在“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逻辑的支配和影响下,当时的中国社会及其文艺理论当然也就必须坚持“阶级斗争”“阶级性”而反对“人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当然不 可能完全脱离政治,也不可能完全没有阶级性,但是, 在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现实情况来 看,那种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和 政治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了,国内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结 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内的社会基本矛盾已经不 再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需要和精神需要与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 矛盾。国内作为剥削阶级的地主、资本家已经接受了 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改造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因此,国内大多数的人,都已经成为了劳动人民。在 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 1957 年 2 月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 报告,明确地指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中国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以后的主要政治任务,而且明 确界定了“人民”这个概念在当时应该包括工人阶 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 子,他们组成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尽管毛主席在 理论上正确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基本形势和基本矛 盾,指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大方向,可 是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风波。比如 1956年 2 月 14 日,赫鲁晓夫上台后召开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全面否定了斯大林; 1956 年秋的波兰、匈牙利事件; 国内的汉阳学生上街游行等等,却又使得毛主席不得不拉紧了“阶级斗争”的弦。到 1962 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主席又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 年年讲”,一直到把“阶级斗争”发展成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在文学艺术的理论观念上,毛泽东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就非常重视文学艺术的作 用,把文艺视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随着“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的确定,毛主席越来越重视文 学艺术的意识形态作用,甚至把当时的一些小说、电 影等文艺形式视为“阶级敌人的武器”。毛主席从新中国建国开始不久就亲自主持和引导了《清宫秘史》和《武训传》等电影的批判以及《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和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文艺界在1957 年的“反右派斗争”中也是主要战场。到了1960 年代,毛主席发现文艺界的阶级斗争更是突出。毛泽东在八届十中 全会上曾经严厉批评小说《刘志丹》: “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1964 年 6 月 27 日毛泽东对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关于全国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 告( 草稿) 》作出批示: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 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 ,十五年来,基本上( 不是一切人) 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见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 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 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后来又传出“最高指示”: “中宣部是阎王殿,打倒阎王解放小鬼。”而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就是以 1965 年 11 月 10 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拉开的。这些都表明,毛泽东是把文学艺术和文艺界作为阶级斗争的主要阵地,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来对待的。实际上,这也就是把文学艺术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和“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而完全从阶级性、政治性、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待文艺,却没有真正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艺术与阶级、阶级斗争、政治、政治斗争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性质变化: 文艺不应该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应该成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形态。
二、“二为方针”的确立和人民性
在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中国社会进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形势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盘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文艺上,邓小平的《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 1979 年 10 月 30 日) 明确地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取代了过去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这就为“人民性”正名定性了。
文艺的人民性概念最早大概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提出来的。据苏联文艺学家顾尔希坦说,在文学批评中第一次使用“人民性”这个概念的人,是 18 世纪的俄国学者拉地谢夫( 1749 - 1802) [1]4、22 ,而现在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人民性”概念的直接来源却是 19 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他们的文艺理论研究论著和文学批评大量运用了文艺的人民性概念,其中特别是杜勃罗留波夫,他不仅仅大量使用了文艺的“人民性”概念,而且还专门写了《论俄国文学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俄国平民性格特征》等鸿篇巨制,最系统地论述和阐发了文艺的“人民性”概念。杜波罗留波夫在坚决反对那些只盯着“小集团的卑微利益”,只“满足少数人的自私的要求”的贵族文学的前提下,在分析俄国文学史上优秀作家的深厚基础上,精辟揭示了人民性的内涵。他指出: 不能仅仅“把人民性了解为一种描写当地自然的美丽,运用从民众那里听到的鞭辟入里的语汇,忠实地表现其仪式、风习等等的本领”,这些只限于“人民性的形式”,“可是要真正成为人民的诗人,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必须渗透着人民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生活,跟他们站在同一水平,丢弃阶级的一切偏见,丢弃脱离实际的学识等等,去感受人民所拥有的一切质朴的感情”,要使诗歌具有真正的人民性,诗人就必须冲破“某一个派别,某一个阶级的局部利益”,“从大公无私的观点,从人的观点,从人民的观点来解释”一切,以深厚真挚的同情心去“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2]143、184、137、187、60 杜波罗留波夫关于文艺的“人民性”的解释和阐述,尽管还有着一些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色彩,但是基本思想还是比较准确的。
马克思早就强调作家与人民的不可分割关系。他认为作家应该“同人民的机体联系在一起”。[3]178 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 1842 ) 中还说过: “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4]1164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批判吸取了俄国民粹主义者关注农村和农民以及“走向民间”活动的思想经验,制定了把工人阶级与其他劳动人民,特别是宗法制度下的农民联盟的革命策略,突出了“人民”概念。在美学和文论思想上,列宁批判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人民性”思想,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将文艺事业当作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明确了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一译《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1905 年 11 月 13 日《新生活报》) 中他指出: “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写作队伍中来的,不是私 利贪欲,也不是名誉地位,而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它要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经验和生气勃勃的工作去丰富人类革命思想的最新成就,它要使过去的经验( 从原始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发展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 和现在的经验( 工人同志们当前的斗争) 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蔡特金在《列宁印象记》中也转述了列宁的话: “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5]163、164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想中国化,进一步继承发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人民性”思想观点。在《新民主主义论》( 1940) 中毛主席强调: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段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以便“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6]707 - 708 毛泽东在这里明确地规定了人民性的主要内容就是古代优秀人民文化的“民主性和革命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 中又进一步指出: “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 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7]869 这样,关于文艺的“人民性”的涵义就被确切地规定了。综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论述,文艺的人民性可以概括为: 文艺和文艺作品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评价的性质,主要表现为文艺和文艺作品的民主性、革命性、先进性。
由此可见,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特别是东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一个根本的原则。为什么 会这样呢?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为 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即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决 定的。而在像俄国和中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并不发达 的国家,由于工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相对不那么壮大, 革命的力量就必须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 集结而成的。因此,在俄国的沙皇专制主义时代,工 人阶级必须与宗法制度下的广大农民群众联合起来, 与其他的劳动人民联合起来,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 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同样也必须与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 民群众结成工农联盟,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 土地革命就一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所探讨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农民和农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中之重。这样,由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所组成的工农联盟就是“人民”的主力军, 革命的主力就不仅仅是工人阶级,而更多的则是农民群众。甚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了可以争取的革命力量,从而也成为了“人民”中的成员,这样就组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就把“统一战线”视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统一战线的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建立的新中国,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那么,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特别是 1956 年中国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然而,由于领导人错误地估计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形势,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就在人为的阶级斗争之中,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当然应该随着社会现实的性质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理论观点和实际态度。20 世纪 30 - 40 年代上海曾经产生过一次关于“革命文学”的争论,太阳社和创造社的一批年轻的激进分子,不顾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要求一种“纯粹的”“普罗文学”,过分强调文艺的“阶级性”,而忽视了文艺的人民性,甚至把鲁迅、茅盾等革命作家也视为“普罗文学”的敌人,用当时苏联的“拉普派”的庸俗社会学文艺理论来要求中国的左翼文艺,最终就导致了左翼文艺界的分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决策才避免了左翼文艺战线的分裂,而成立了“左联”,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并组成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了革命文艺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也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深刻的经验教训。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界不断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其中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 用文艺的“阶级性”代替了文艺的“人民性”,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了文艺界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从而把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百花园摧残得一片萧条、百花凋敝,就只剩下了“八个样板戏”,人民不得不转入“地下”去寻找“人民的文艺”。新时期的党中央和邓小平理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思批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认识了“人民”的概念,把知识分子也如实划归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针。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中国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为“文艺为人民服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清醒认识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文艺理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9]“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主要突出了: 文艺和文艺作品应该来源于人民的生活,文艺工作者应该以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优秀文艺精品力作为人民服务,人民应该是文艺和文艺作品的审美鉴赏者和评价者。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不仅仅给文艺工作者指明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而且也开辟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文艺工作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一切工作都应该“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工作当然也不能例外。这种在国内的一切领域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充分认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现实,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具体表现。同时,他还说: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9]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具有国际主义和全球化视野的高瞻远瞩,是对当前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潮的充分肯定,在美学和文论思想上也是继承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世界文学”思想观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1848 ) 中曾经预言和呼唤过“世界文学”的到来。他们说: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 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0]31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使得整个世界的民族和地方都日益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交往,中世纪那种欧洲各国、各民族相互隔绝、闭关自守的状态被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所打破。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了物质生产劳动、经济基础方面,同样也影响到了精神生产方面,因此,文学艺术也打破了民族和地方的局限性,产生了一种全世界人民可以共享的“世界文学”。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周年的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也在世界进一步全球化的情势下,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点出发,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展望了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潮中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愿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也体现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生产上。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文学”愿景的再现。这种设想就是建立在整个世界和文化艺术的“人民性”的思想基础上的,世界各族人民完全可以在不断消除一小撮剥削压迫者的过程中逐步相互融合、相互交流、互利互惠、共享互赢,不仅会以物质生产产品来交流互惠,而且也可以以各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共享互惠,共同努力建构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回顾改革开放新时期 40 周年的时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革命胜利的航船导引到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已经不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代,而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全票当选为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后的讲话更加热情洋溢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也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恰恰就是新时期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论界所讨论的文艺的人民性的进一步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新时期“人民性”的思想结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参考文献:
[1]〔苏〕顾尔希坦著,戈宝权译. 文学的人民性[M]. 北京: 天下出版社,1951.
[2]杜勃罗留波夫选集( 第二卷) [C].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3]致齐迈耶尔[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3 卷)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3.
[4]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下) [C].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
[5]周扬编.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C]. 北京: 作家出版社,1984.
[6]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2014– 10 - 16( 1) .
[9]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光明日报,2017 - 10 - 18( 1) .
[10]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