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艺术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工作者应针对艺术类研究生群体的特征,把脉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找到发力点和落脚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艺术性和持续性,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延伸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一、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做好艺术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点出发,用科学的政治理论、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其健康成长,用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塑造其品格,帮助其将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其养成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引导他们向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前行。一是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发表论文,通过学院、年级、班级三级网络组织,将党员、积极分子、普通群众进行分层次系统化教育,加强艺术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家国理想结合起来,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二是通过学生党员辐射周围同学,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点对点帮扶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政治修养。三是辅导员关心学生日常生活,通过主题班会、年级会等形式,宣讲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汇报、辩论等方式参与其中,将学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们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挖掘课堂教学主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已经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们崇尚自由、个性张扬的特点,抓好思政课堂的主阵地和专业课程的第二课堂,巧妙引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思想政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国内外焦点时事等内容,通过影视资料、图片信息等新媒体元素结合艺术类研究生的专业特点,采取情景再现式表演、主题式朗诵演讲、问题式社会发表论文调查等方式,激发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促进理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改革将专业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不同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将灌输说教的教育形式转化为自我教育,成立学习小组加强学习交流互动,注重课程的过程评价;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网络课程和红色教育资源,打造精品课程,打破传统课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三、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
通过开展校内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将抽象的理论教育形象化展现出来,能够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内积极组织开展丰富有趣充满教育意义的党团实践活动,将专业特点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如定期开展党课学习与线上发表论文知识竞答、国防知识与时事政治讲座、爱国诗歌朗诵、重大历史事件改编的歌舞话剧表演、美丽中国摄影展、红色经典影视沙龙等方式,提升学生们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辅导员、导师和专业教师可以开拓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关注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成为重要一环。高校需要形成“一专+一兼”或“一专+多兼”辅导员充实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系统开展发表论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生辅导员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帮助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时也要加强网络监督,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转载并及时举报,针对网络上的不当言论要提高甄别力。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需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言行举止和人格魅力,形成多维度的育人功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和感染学生的精神风貌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