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使其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以及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发表论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不健全等问题。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不强
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思政队伍建设力量不强。201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研究生培养阶段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严重不足现象。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负责人,虽然通过学业培养、为人处世等对研究生进行发表论文指导,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甚明显。研究生群体的思想认知和思维体系更加复杂和多元化,要想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配备更高理论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的专职人员。
二、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合力不强
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学术不端、心理问题等不良社会现象,进一步表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所坚守的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辅导员和导师发挥其独特作用,但更需要两者的主动沟通、互为表里、协同育人,这是一项需要导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干部等多方面协同完成的系统工程。由于辅导员忙于处理日常性事务工作,研究生导师的精力放在备课和学术发表论文研究上,使得两者缺乏主动沟通和交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不具有代表性,许多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不健全
大学本科生培养阶段具有规范的科学体系,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不同层面全面系统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但是,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设计,无法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重视,系统化、规范化课程设计没有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考核机制缺乏,严重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