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论论文发表音乐产业发展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中国音乐产业的基本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时代更迭中形成了无数优秀的音乐文化成果。在传统文化环境中, 这些音乐成果大多以自觉自发的形式在宫廷和民间进行传播, 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状态。千百年来,无论是器乐、民歌或戏曲艺术,均沿着这样的发展轨迹进行社会更迭,并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休闲娱乐形式。直到二十世纪之初,传统的农耕文化在社会变迁中产生了新的变化,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农耕社会基本面貌的土崩瓦解,也由此形成了与此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使得包括各种传统音乐形态在内的文化艺术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扭转,也将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和社会传播带到了全新的发展领域之中。

       中国音乐产业出现的契机源自七十年代末期流行音乐文化从欧美间接传入国内。全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表达方式,辅以电声乐队与众不同的音色变化,迅速俘获了社会大众的人心,也开始了流行音乐在中国长达四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势头。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产物,其自身具有商业化的属性,需要迎合市场发展来促进自身的成长变化。因此,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音乐产业逐渐开始出现,并通过对欧美及港台地区产业运营模式的学习借鉴,开始在国内形成了产业化的初级模式。当时的北上广地区对于音乐产业发展有着各自的分工。论文发表比如:北京覆盖了整个北方音乐产业市场的产品供给,上海在唱片制作和磁带制作发行方面有着庞大的产业链,广州则培养出大量的歌星,并在粤语歌曲的创作方面一枝独秀。整个90年代,基本完成了中国音乐产业的原始积累,并形成了包括歌星签约制、经纪公司责任制以及音乐制品创作发行的商业化链条。

       21世纪伊始,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互联网的身影。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视为是对传统音乐产业的一次彻底颠覆。互联网的不仅快速促进音乐制品从实体化向虚拟化转变,使很多传统的磁带和CD唱片销售渠道彻底失去发展动力,同时还将唱片公司的传统营销模式打破,一时间出现了新的音乐发展渠道,绕开了音乐产业的垄断控制。在十年间,许多唱片公司发生了破产或兼并的问题,其对于互联网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抵制转变为接受、适应和重新驾驭。如今的中国音乐产业驾乘互联网的东风,已然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与良好的发展势头。在音乐创作端、制作端、传播输出端形成了全面的发展向前。目前,中国音乐产业自身每年可以为市场提供数以万计,甚至是十万计的音乐作品,并不断推送新人新作来充实市场。与此同时,在音乐产业的发展大潮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比如:与娱乐产业、影视产业、文化产业之间的结合,形成了许多具有跨界属性的发展成果。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商业能力,还形成了社会文化产业之间密布的网络,促进社会文化艺术消费领域的不断升级。

       在新时代的今天,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与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领域的紧密依存关系。利用自媒体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潮流化优势,将各种新人新作融入其中。仅仅在抖音平台上,近几年来就形成了不计其数的新音乐风潮,除了少数是由社会大众自发形成的,其余绝大多数作品在筛选、推广和产生商业价值方面均有音乐产业精心设计和打造,并于网络公司之间通过强强联合形成默契的配合关系,促使音乐产业发展在台前幕后取得多元化的发展纵深。对于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估,除了产业本身的不断向前发展,还包括了在此过程中对市场的规范化,对音乐制品版权的法规化,以及对整个行业发展规模,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贡献的可控性。相信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成长空间,也能够为中国社会大众奉献更多精彩的音乐产品。

论论文发表音乐产业发展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二、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音乐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种商业行为,这也表明其必然是以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作为自身成长的目标,这并无可厚非。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并非覆盖了整个社会音乐形态,而是一种以流行音乐作为绝对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紧紧与社会进步之间密切相关,它除了具有与生俱来的商业属性,还将青少年群体作为最重要的受众对象。这种音乐形态的主要内容及风格具有亚文化属性,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往往体现出一种自我性、情绪化及私密性的特征,在音乐的表达方面以爱情题材最为核心。正是基于这些文化属性,使得音乐产业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与青少年审美心理之间产生了关联。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商业属性,以及整个产业链条在快速流转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可预测的社会效果,造成了对于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激励,有些则会产生负面效果。由于音乐产业的发展需要创作商业价值,而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迎合市场的需求,并秉承着求新求变的精神,促进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显然,在这样的发展理念背景下,音乐产业的发展中会不断刺激市场消费,形成以明星为主导的发展观与音乐潮流观。而这对于青少年而言,在与成年人的思想本身存在巨大差异的条件下,便会形成负面影响。比如:青少年社会群体相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思辨性均不成熟的状态,其往往会受到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从而形成某种偏激的态度,无形中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又如:青少年社会群体在对于流行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会不自然地产生对于歌星的喜爱,逐渐将精神形成寄托,从而产生痴迷或追星的现象。这一直以来便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从音乐产业的发展角度而言,这显然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音乐产业主体,在歌星的选择方面,必然会寻找面容姣好,具有良好气质形象的人才进行培养和营销。但是追星的心理也是青少年群体所特有的一种审美情绪宣泄方式。因此,就形成了在社会旁观者眼里的一种严重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在音乐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状态下,显然是无法避免和解决的。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音乐产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不惜采用各种炒作手段,增加艺人的曝光率,造成绯闻事件络绎不绝,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音乐产业的发展原本是以音乐产品的制造作为核心领域的,但是为了促进音乐产品的销售,一些音乐产业内部的不良主体采用了非正常的手段。他们善于那明星的生活绯闻和一些与音乐并无关联的事情作为炒作的对象,一些明星为了博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甚至主动配合,乐此不疲。这样的状态无形中就会出现造成青少年音乐欣赏观误入歧途的问题,也会造成对于整个社会艺术论文发表欣赏和文化品评态度的转变。从另一层面来看,如今的音乐产业发现一些社会大众有求新求变和猎奇的性格,喜欢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挖掘一些另类小众的风格,所以打造出一些十分怪异的明星。比如个别男性明星的举手投足女性化,甚至出现另类的审丑风格。这样的发展风向并非是音乐产业本身的无意识行为,而是基于有意识行为的哗众取宠。但是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一旦蔚然成风,将会对未成年的青少年群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在他们并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时,会误认为这样的案例是社会音乐及时尚文化发展的趋势,不经意间会影响自身的审美标准,甚至会使自身进一步误入歧途。所以这种由于经济利益驱使下唱片公司和各种音乐实体主动形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应当及时发现,并予以坚决的抵制和根除。

三、引导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基于当前音乐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其对于青少年群体审美观的养成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应当采用多样化的应对方法,快速扭转当前的局面。这不仅关系到中国音乐产业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还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乃至国家的未来。

       首先,应当从政府文化部门的宏观调控层面进行更为深层和有效的干预,促进音乐产业转变经营模式,剔除掉发展进程中一些不健康或急功近利的元素。我们看到,政府文化部门近年来已经加大了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力度,从为音乐制品版权设定法律法规,引导音乐产业良性竞争,到对艺人的言行举止进行监督,对劣迹艺人及时予以剔除。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效果,也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对整个音乐产业的管理论文发表方面,往往还存在着力度不足的问题。一些唱片公司或娱乐平台也在绞尽脑汁地观察管理漏洞,尝试以新的方式变体来挑战监管。对于这样的案例,应当给予重拳出击,使其受到严厉打击,真正扭转行业发展风向,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动能。

       其次,在社会音乐作品提供方面,应当增强平衡性和主旋律意识,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活态化的发展态势。虽然当前国家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保护和复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并没有使其在传播领域获得质的飞跃。音乐产业的发展在缺乏宏观调控的条件下,形成了对流行音乐方向发展的孤注一掷。显然这样的发展模式和效果并非是科学合理的,客观上也造成了对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的严重负面影响。为此,应当鼓励音乐产业在发展中融入传统的音乐元素,将具有历史积淀和民族独立文化面貌的优秀音乐作品通过改编和创新的方式重回大众视野,丰富多种音乐形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社会音乐发展真正繁荣昌盛,也能够使青少年获得更多来自社会层面的音乐文化熏陶,使其身心得到正确的引导。在这一进程中,显然音乐产业自身的觉醒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自身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才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发展局面,是自身成长另辟蹊径,寻求到新的增长点。同时,在音乐产业的发展中,还需通过实体渠道和互联网渠道形成中国音乐作品成果的国际化推广,获得更多的发展建议和充分的发展自信。这对于其回归到国内发展,并寻求到良性发展路径也是十分有益的。从长远来看,势必也会对正确引导青少年审美心理构建起到积极的作用。

论论文发表音乐产业发展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此外,应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参与的联动性审美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观和审美价值观。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无论是中小学音乐教材的不断修订与丰富,或是各级校园开展的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国乐进校园等活动,均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影响力,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和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除了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加强,还应当重视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尝试通过包括互联网途径在内的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定点向学生群体投送更多的音乐文化信息,屏蔽对青少年群体产生负面影响的不良音乐信息。同时,倡导主旋律音乐形态和优秀中华国乐的社会传播推广,促进学生的接触频率与信息覆盖范围。通过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对接,也充分促进家长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全面深刻的教育影响力。

       中国音乐产业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面对其在发展中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应当通过全社会的群策群力使其取精华、其糟粕。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的建设问题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对于音乐产业的发展引导中,应当对这一问题引发足够的社会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音乐产业形成良性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心理学论文发表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论论文发表音乐产业发展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中国音乐产业的基本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时代更迭中形成了无数优秀的音乐文化成果。在传统文化环境中, 这些音乐成果大多以自觉自发的形式在宫廷和民间进行传播, 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状态。千百年来,无论是器乐、民歌或戏曲艺术,均沿着这样的发展轨迹进行社会更迭,并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休闲娱乐形式。直到二十世纪之初,传统的农耕文化在社会变迁中产生了新的变化,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农耕社会基本面貌的土崩瓦解,也由此形成了与此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使得包括各种传统音乐形态在内的文化艺术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扭转,也将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和社会传播带到了全新的发展领域之中。

       中国音乐产业出现的契机源自七十年代末期流行音乐文化从欧美间接传入国内。全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表达方式,辅以电声乐队与众不同的音色变化,迅速俘获了社会大众的人心,也开始了流行音乐在中国长达四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势头。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产物,其自身具有商业化的属性,需要迎合市场发展来促进自身的成长变化。因此,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音乐产业逐渐开始出现,并通过对欧美及港台地区产业运营模式的学习借鉴,开始在国内形成了产业化的初级模式。当时的北上广地区对于音乐产业发展有着各自的分工。论文发表比如:北京覆盖了整个北方音乐产业市场的产品供给,上海在唱片制作和磁带制作发行方面有着庞大的产业链,广州则培养出大量的歌星,并在粤语歌曲的创作方面一枝独秀。整个90年代,基本完成了中国音乐产业的原始积累,并形成了包括歌星签约制、经纪公司责任制以及音乐制品创作发行的商业化链条。

       21世纪伊始,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互联网的身影。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视为是对传统音乐产业的一次彻底颠覆。互联网的不仅快速促进音乐制品从实体化向虚拟化转变,使很多传统的磁带和CD唱片销售渠道彻底失去发展动力,同时还将唱片公司的传统营销模式打破,一时间出现了新的音乐发展渠道,绕开了音乐产业的垄断控制。在十年间,许多唱片公司发生了破产或兼并的问题,其对于互联网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抵制转变为接受、适应和重新驾驭。如今的中国音乐产业驾乘互联网的东风,已然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与良好的发展势头。在音乐创作端、制作端、传播输出端形成了全面的发展向前。目前,中国音乐产业自身每年可以为市场提供数以万计,甚至是十万计的音乐作品,并不断推送新人新作来充实市场。与此同时,在音乐产业的发展大潮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比如:与娱乐产业、影视产业、文化产业之间的结合,形成了许多具有跨界属性的发展成果。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商业能力,还形成了社会文化产业之间密布的网络,促进社会文化艺术消费领域的不断升级。

       在新时代的今天,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与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领域的紧密依存关系。利用自媒体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潮流化优势,将各种新人新作融入其中。仅仅在抖音平台上,近几年来就形成了不计其数的新音乐风潮,除了少数是由社会大众自发形成的,其余绝大多数作品在筛选、推广和产生商业价值方面均有音乐产业精心设计和打造,并于网络公司之间通过强强联合形成默契的配合关系,促使音乐产业发展在台前幕后取得多元化的发展纵深。对于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估,除了产业本身的不断向前发展,还包括了在此过程中对市场的规范化,对音乐制品版权的法规化,以及对整个行业发展规模,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贡献的可控性。相信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成长空间,也能够为中国社会大众奉献更多精彩的音乐产品。

论论文发表音乐产业发展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二、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音乐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种商业行为,这也表明其必然是以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作为自身成长的目标,这并无可厚非。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并非覆盖了整个社会音乐形态,而是一种以流行音乐作为绝对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紧紧与社会进步之间密切相关,它除了具有与生俱来的商业属性,还将青少年群体作为最重要的受众对象。这种音乐形态的主要内容及风格具有亚文化属性,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往往体现出一种自我性、情绪化及私密性的特征,在音乐的表达方面以爱情题材最为核心。正是基于这些文化属性,使得音乐产业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与青少年审美心理之间产生了关联。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商业属性,以及整个产业链条在快速流转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可预测的社会效果,造成了对于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激励,有些则会产生负面效果。由于音乐产业的发展需要创作商业价值,而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迎合市场的需求,并秉承着求新求变的精神,促进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显然,在这样的发展理念背景下,音乐产业的发展中会不断刺激市场消费,形成以明星为主导的发展观与音乐潮流观。而这对于青少年而言,在与成年人的思想本身存在巨大差异的条件下,便会形成负面影响。比如:青少年社会群体相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思辨性均不成熟的状态,其往往会受到流行音乐歌词的影响,从而形成某种偏激的态度,无形中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又如:青少年社会群体在对于流行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会不自然地产生对于歌星的喜爱,逐渐将精神形成寄托,从而产生痴迷或追星的现象。这一直以来便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从音乐产业的发展角度而言,这显然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音乐产业主体,在歌星的选择方面,必然会寻找面容姣好,具有良好气质形象的人才进行培养和营销。但是追星的心理也是青少年群体所特有的一种审美情绪宣泄方式。因此,就形成了在社会旁观者眼里的一种严重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在音乐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状态下,显然是无法避免和解决的。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音乐产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不惜采用各种炒作手段,增加艺人的曝光率,造成绯闻事件络绎不绝,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音乐产业的发展原本是以音乐产品的制造作为核心领域的,但是为了促进音乐产品的销售,一些音乐产业内部的不良主体采用了非正常的手段。他们善于那明星的生活绯闻和一些与音乐并无关联的事情作为炒作的对象,一些明星为了博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甚至主动配合,乐此不疲。这样的状态无形中就会出现造成青少年音乐欣赏观误入歧途的问题,也会造成对于整个社会艺术论文发表欣赏和文化品评态度的转变。从另一层面来看,如今的音乐产业发现一些社会大众有求新求变和猎奇的性格,喜欢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挖掘一些另类小众的风格,所以打造出一些十分怪异的明星。比如个别男性明星的举手投足女性化,甚至出现另类的审丑风格。这样的发展风向并非是音乐产业本身的无意识行为,而是基于有意识行为的哗众取宠。但是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一旦蔚然成风,将会对未成年的青少年群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在他们并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时,会误认为这样的案例是社会音乐及时尚文化发展的趋势,不经意间会影响自身的审美标准,甚至会使自身进一步误入歧途。所以这种由于经济利益驱使下唱片公司和各种音乐实体主动形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应当及时发现,并予以坚决的抵制和根除。

三、引导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基于当前音乐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其对于青少年群体审美观的养成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应当采用多样化的应对方法,快速扭转当前的局面。这不仅关系到中国音乐产业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还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乃至国家的未来。

       首先,应当从政府文化部门的宏观调控层面进行更为深层和有效的干预,促进音乐产业转变经营模式,剔除掉发展进程中一些不健康或急功近利的元素。我们看到,政府文化部门近年来已经加大了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力度,从为音乐制品版权设定法律法规,引导音乐产业良性竞争,到对艺人的言行举止进行监督,对劣迹艺人及时予以剔除。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效果,也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对整个音乐产业的管理论文发表方面,往往还存在着力度不足的问题。一些唱片公司或娱乐平台也在绞尽脑汁地观察管理漏洞,尝试以新的方式变体来挑战监管。对于这样的案例,应当给予重拳出击,使其受到严厉打击,真正扭转行业发展风向,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动能。

       其次,在社会音乐作品提供方面,应当增强平衡性和主旋律意识,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活态化的发展态势。虽然当前国家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保护和复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并没有使其在传播领域获得质的飞跃。音乐产业的发展在缺乏宏观调控的条件下,形成了对流行音乐方向发展的孤注一掷。显然这样的发展模式和效果并非是科学合理的,客观上也造成了对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的严重负面影响。为此,应当鼓励音乐产业在发展中融入传统的音乐元素,将具有历史积淀和民族独立文化面貌的优秀音乐作品通过改编和创新的方式重回大众视野,丰富多种音乐形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社会音乐发展真正繁荣昌盛,也能够使青少年获得更多来自社会层面的音乐文化熏陶,使其身心得到正确的引导。在这一进程中,显然音乐产业自身的觉醒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自身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才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发展局面,是自身成长另辟蹊径,寻求到新的增长点。同时,在音乐产业的发展中,还需通过实体渠道和互联网渠道形成中国音乐作品成果的国际化推广,获得更多的发展建议和充分的发展自信。这对于其回归到国内发展,并寻求到良性发展路径也是十分有益的。从长远来看,势必也会对正确引导青少年审美心理构建起到积极的作用。

论论文发表音乐产业发展对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此外,应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参与的联动性审美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观和审美价值观。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无论是中小学音乐教材的不断修订与丰富,或是各级校园开展的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国乐进校园等活动,均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影响力,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和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除了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加强,还应当重视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尝试通过包括互联网途径在内的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定点向学生群体投送更多的音乐文化信息,屏蔽对青少年群体产生负面影响的不良音乐信息。同时,倡导主旋律音乐形态和优秀中华国乐的社会传播推广,促进学生的接触频率与信息覆盖范围。通过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对接,也充分促进家长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全面深刻的教育影响力。

       中国音乐产业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面对其在发展中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应当通过全社会的群策群力使其取精华、其糟粕。青少年音乐审美心理的建设问题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对于音乐产业的发展引导中,应当对这一问题引发足够的社会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音乐产业形成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