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一门形象艺术论文发表,在古希腊语言中的意义为“完成的动作”,而表演者则是“完成动作”的人,若想在受众面前呈现出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便需要在唱词、对白的基础上找准可反映角色内心世界、性格特点的形体动作。综合来看,戏剧表演内角色形体的艺术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发表交际性、地域性及社会文化性
戏剧表演内的角色形体是表演者向受众传递信息的“桥梁”,用以表演者与受众间的交互、情感交流。如在戏剧表演中,演员为呈现人物角色内心的惶恐不安、焦虑窘迫等情绪,除借助对白外还可通过双手的交叉与重复性摩擦体现这种情绪,向受众表达角色在此时情境与情节下的内心感受。由此可见,戏剧表演中的角色形体具有交际性的艺术论文发表特征。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以形体动作表达情感与情绪的习惯上也有较大的不同之处,如西方用以表现滑稽感的形体动作一般幅度较大、夸张成分较高,甚至存在部分不符合常理、与日常生活动作习惯相背离的形体动作,延续了西方开放文化的特征。而我国表达情感的方式内敛、含蓄,形体动作细微但寓意丰富,继承了我国内敛稳重的文化思想。世界各地形体表达习惯的不同决定了戏剧表演中角色形体蕴含与传达着不同的信息, 能够从戏剧演员的形体表现中了解到不同的象征意义、隐含的情感色彩与情绪的复杂变化,因此,具有地域性的艺术特征。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多元文化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戏剧表演中的角色形体也在与时俱进,不仅融合了中国戏曲舞台表演形体动作,如滚翻、戏曲台步等,而且, 以中西合璧的形式丰富了形体表达的渠道,使得戏剧表演中的角色形体更加契合时代审美语境、贴近群众文化诉求, 在不同社会条件、环境之下有着差异性的表现形式及审美追求。由此可见,戏剧表演中的角色形体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文化性艺术特征。
二、论文发表表现性及可视性
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探索出多种多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听觉、触觉、嗅觉、视觉等。论文发表数据显示,社会交际与信息交流中依靠声音传递的信息为 11%,以画面传递的信息占据 80%。在以画面传递的信息中,超过 50% 的信息通过形体动作传递。相对于口头语言来说,角色形体最为显著的优势便在于其可视性。人们理解语言的意义与内涵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心理过程,从语言的字面意义, 结合戏剧的主题、音乐旋律等推及语言的内涵,这是一个心理情感消耗的过程, 如果语言难以帮助人们理解戏剧内容, 便会导致其失去观赏的兴趣。形体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补充与延伸,除解释情节、体现人物形象之外,还可以站姿、神态等凸显人物的气质、社会地位等, 因此,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对人物形象的诠释,可在舞台上呈现出血肉丰满的角色形象。此外,戏剧角色性格特点、内心活动的表现若单纯依靠口头语言则略显生硬、突兀。诚然,语言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如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等能够反映出角色的内心活动、情感倾向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等。但因不同个体语言表达方式与习惯不同,单纯以语言表现角色特征很可能引发歧义,如语气高扬时而表现出角色内心的欣喜、愉悦, 时而表现出角色内心的激动、愤慨等, 受众难以通过语言表现获得准确的观看、聆听体验,便会对戏剧内涵产生错误认知。而角色形体的直观性与表现性可将角色、故事与舞台整合为有机整体, 受众自然而然地代入到戏剧为其营造的审美空间之内,感受角色内心的想法与思绪,可见角色形体具有表现性的艺术特征。
三、论文发表可塑性
角色形体就像是构成整个戏剧画面的“像素点”,任意一点的改变都会影响整合戏剧画面的观感。以论文发表表示喜悦之情的“微笑”动作为例,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内人们表达自身内心的喜悦不仅仅是通过面部的微笑,还包括难以抑制的手部、脚部、面部等其他动作,如欢欣雀跃时地手舞足蹈、心情愉悦时双手的前后左右自然晃动等。这些形体动作构成了欢庆愉悦的“画面”,让人不由自主地与之共同喜悦。这便是戏剧表演中角色形体的可塑性,其可通过调动多种形体动作体现人物角色的内心。因此, 在戏剧表演中,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形体动作丰满、立体、准确地反映戏剧角色内心的情绪、情感、心理活动等是表演者孜孜追求的最佳表演意境。
戏剧表演对演员的气质、体态、身体的柔韧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换言之, 除台词功底、论文发表基本的表演素养之外,戏剧表演格外重视演员的形体表现力。装扮及音响效果的辅助能力有限,虽然可以起到渲染氛围、烘托情感的作用,但单纯依靠震撼的音响效果、华丽的服饰与妆面等会诱发受众的审美疲劳,难以对其产生审美余韵,受众观看时印象深刻,但不久之后便忘记主要的人物与戏剧内涵。因此,诠释戏剧作品还需依靠表演者对角色性格的把握,将角色的内心视作自己的内心,将自身带入到角色之中深入品悟角色的生命体验、心路历程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并将角色内在的气质与思想以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才能够将角色“演活”,赋予剧本内静态角色以人格、精神风貌、独特气质及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