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规范化,分层、分类论文发表建设
随着文化志愿者队伍的不断扩充和发展,规范队伍变得尤其重要。目前大多数文化志愿队伍组织架构较松散,缺乏全面的制度体系建设论文发表管理。这就造成遇事无人组织或者组织无人可用的状况,工作效率低就会影响在群众文化服务实践中的作用。文化志愿者队伍现在已经逐渐开始实施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区)、乡(街道)五级管理建设,细分级别有利于规范队伍组成、协调服务项目、提高运行效率。在招募初期可以按照专业类别、服务项目需求、主要活动开展地等方面制定招募方案,进行分级分类招募。在招募后通过文化志愿者的自己意愿和专业服务项目合理化将人员分配相应管理权限中,日常管理与定期培训、奖惩制度相结合。定期培训是为了提高群众文化服务的质量,文化志愿者不能只有文化专业,还需要相应的服务知识。奖惩制度是为了规范文化志愿者的言行。规则除了要有明确的进入门槛,还要有规范的退出机制,对于一些有违志愿服务准则或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要取消文化志愿者资格。
由于文化志愿者的“文化”特性,这就要求文化志愿者除了具有热心公益事业以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特长。而在服务中根据不同专业,以及专业技术等级需要论文发表分类、分层、管理,以便开展活动时对类、对层进行。分类是为了明确服务类别,分层是为了更精准开展服务。每场具体的活动还需要事前召集,对活动流程、分工进行部署。例如一场社区文艺演出活动,需要根据主题在表演志愿者队伍中选择与主题相符合的节目,这里就需要专业技能较高,可以上场演出的志愿者演员参与,并对整个活动情况和本人职责进行了解。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当文化志愿者与文化志愿项目匹配,才可获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体验,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论文发表学术性、专业性越来越强
目前文化志愿者主要是用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些辅助性文化志愿工作。其实很多文化志愿者在其本专业中就是精英、专家,他们放下身段投身公益,愿意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奉献给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所以就要发挥他们的特长,更大限度的为群众文化事业服务。随着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艺术性、文化性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服务者,文化志愿者本身所具有的学术性、专业性要越来越高。这也是对文化志愿者的一种推动力,让他们在志愿服务之余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作思维,不断提高专业论文发表技术水平,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进行更多更好地文艺创作,让文化志愿服务真正成为用得上、质量高、群众喜的公共文化服务有生力量。
三、论文发表打造品牌,以项目促发展
文化志愿工作需要向“品牌化”转变,在形成一定规模,日常规范到位后,必须要考虑品牌化建设。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加强凝聚力,以品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品牌化是一种外向型表现形式,体现个性化的服务特色,也是最大化追求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呈现。打造品牌项目,不仅仅是根据志愿者的专业类型进行分类,还需要有主题,有项目规划与发展方向。通过品牌展示优势性服务,通过品牌针对性宣传形成良好知名度,它是文化志愿队伍整体呈现由内而外的整合,当一支文化志愿者形成品牌并不断扩充规模和资源,就证明它被社会认可,以品牌为物质载体扩大至精神文化层面。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以地域优势、社会导向为基础,打造海峡两岸原创广场舞志愿队伍,将厦门、台湾的舞蹈编导汇聚一起,集体打造原创广场舞,从2017年在思明区10个街道98个社区开展公益培训,通过他们创编广场舞教程,并招募舞蹈类志愿者进入思明区的街道、社区广场舞队伍进行教学,2018年开始扩大至泉州漳州,2019年发展至台中、宜兰等地,2020年始,利用抖音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进行论文发表教学,实现了两岸“云端相会牵手共舞”的新模式,展示了“海峡两岸原创广场舞”的新体验、新气象、新风貌。志愿队伍由小到大,通过不断精耕细作、创新创造、多元融合接地气的活动模式,截至2021年年中,志愿者人数1500人,累计参与群众达到30万人次。2019、2020年的展演活动都经中央电视台CCTV4《海峡两岸》栏目播报。“海峡两岸原创广场舞”不但用文艺志愿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明素养和文化自信,还是丰富日常休闲与健身生活,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的成功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性、社会价值以及资本整合等多方发展,从而满足文化市场需求。
只有充分调动文化志愿者的内在积极性和志愿者责任意识感,从而提高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才有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发挥专业特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作出贡献,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