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理论自信与话语体系构建
中国特色体育伦理学是中华体育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区别我国与其他国家体育文化的典型标志。体育伦理学如同车之引擎,能够起到驱动体育发展、引领体育理念的作用。在当前以西方为主导的体育伦理话语体系下,加强理论自信、建立和完善自身话语体系,是我国体育伦理学争取一席之地的必经之路。其一,要秉持“先追赶再超越”的宗旨,按部就班, 在缩小我国与西方体育发表论文伦理学差距的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进行赶超。其次,灵活运用理论与方法上的“西学东渐”,不能“闭门造车”。不仅要了解和学习西方体育发表论文伦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还要拓展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在理论与方法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支持引进和翻译国外论文、书籍等优秀研究成果,邀请国际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进行讲学,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灵感与特色。当然,学习西方也不是照搬照抄,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所谓理论的适用性来自条件的相似性,用西方的理论、概念来指导、培养我们的学生,显然是走不通的。
二、凸显我国体育伦理学的人文精神
我国体育伦理学是传统精神及体育文化的“继承者”与“捍卫者”,坚持体育的人文精神及价值立场是新时代我国体育发表论文事业的基本导向。在体育发展过程中, 无论是体育争端的解决还是体育人才的培养等,都需要通过体育伦理学进行价值审视,发挥体育伦理学的“人文关怀”作用。我国的体育改革与发展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而进行的,我国体育伦理学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体育实践而诞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17],因此夯实我国体育伦理学的人文精神就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指导。第一,在体育决策上充分展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立场。人民是实现体育发展的依靠、人民是健康中国的目标、人民是体育改革成果的共享者,因此必须想群众之所想,将群众的精神向往与幸福追求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逻辑起点。
三、提升我国体育伦理学的社会治理能力
新时代我国体育发表论文伦理学不仅要进行理论建构,还要更好回应社会发展与体育发表论文改革需求,加强体育伦理学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提升我国体育发表论文伦理学的服务能力首先要直面政府与社会组织。一方面要提高体育伦理学的政策咨询能力。从伦理学的视角论证新时代体育治理的战略导向、经济支撑、社会需求需要培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体育哲学家,积极建立体育伦理智库。通过学者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辅助政府及国家制定和修订体育政策方针,使我国体育事业在发展规划、审查、监督、评价等各个部分都具备伦理预警及伦理高度,确保最大限度实现人民利益, 从而科学提升体育伦理学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要给予未来的体育工作者以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传播体育道德意识。培养新时代体育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及伦理觉悟,使其具有一颗“向善之心”“仁爱之心”,始终将满足人民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体育公平作为自身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