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规划污水处理厂布局,做好雨污分流和污水管网建设
在编制污水处理厂布局规划时,全面考虑人口、排污量、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经济指标、环境影响、污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因素,综合期刊发表分析污水管道系统、水系规划、城市建设布局等条件,对多种可能的方案进行优化比选,考虑大中小规模相结合、污水回用等因素,合理选址、科学布局。加强雨污管网管理与建设,摸清雨污管网底数,绘制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图。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下水道管道设施,新建区域应为雨污分流排水体制,老城区宜逐步改为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没有条件的老城区可采用截流式雨污合流制排水体制。避免在雨季或者水流量较大的时候,出现下水道堵塞的情况,从而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二、全面控制对水体污染物的排放,推进综合治理
严把环境准入,加强涉水项目全过程控制,严把企业准入审批关,禁止新建高污染项目,无环境容量和总量的区域,禁止新建、扩建污染项目。加强对工业企业排污及污处设施的环保检查力度,对于环保设施配套不完全、运行不稳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依法处罚或取缔。强化生活源污染治理,重点解决污水处理能力和污水收集的问题。尤其是涉及疫情的医院与酒店等场所的废水,应按照医疗废物的管理手段强化监管。逐步解决污水处理厂分布不合理、雨污不分等问题,继续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提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加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合理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因地制宜选择污水处理新技术,提升污水处理专业人员能力
对于污水处理工作而言,优良的污水处理技术会更好的完成污水处理工作。因此,要因地制宜制定一套合理的污水处理技术体系。我国在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主要有化学处理法、物理处理法以及生物处理法三种技术。常用的比较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有AB法、A2O法、氧化沟法、CASS法、SBR法等,不同的技术适用条件不同,因此不同的城市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应根据城市实际因地制宜的选择。近年来,超滤膜过滤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能够更科学有效的处理城市污水,经过处理的污水能够达到回用水标准要求,国内外已经有较多工程应用。
此外,应完善污水处理体系等相关管理措施,提升污水处理技术,指导不同地区合理选择技术工艺。制定完善雨污水管道方面的管理规定,明确责任,实现统一管理。培养污水处理方面期刊发表专业技术人才,推进“环保管家”企业的发展,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城市污水处理人才队伍。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即使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缺乏期刊发表专业技术人员,容易在后续的运行管理上出现问题,导致工程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应推广环保管家模式,委托专业的管理污水处理管理公司对污水处理设施统一管理,以此避免由于人才短板导致的污水处理设施运维问题。
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度,加强中水的再利用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好建筑物、道路以及绿地、水体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加强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理,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已经建成的老城区,要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都很高,应逐步实施;对新城区建设,应按照“海绵城市”新理念和指标要求规划建设。可规划建设雨水渗透到地下的道路排水系统,建设以自然方式进行水土渗透、而非传统硬质驳岸的公园水景观等。在新建、扩建、改建的项目中,应增加雨水利用工程。按照“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原则,扩大再生水利用范围,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地区应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以城镇污水二级处理出水作为原水,经过不同程度的深度处理得到不同品质的再生水,再回用到各个用户,从而减少污水的排放量和新鲜水的取水量。将再生水用于城市绿化、道路冲洗、冲厕和小区、工业冷却用水、锅炉用水,商业楼酒店等用水较大的场所以及洗车、消防,水源水补充。加大再生水在人工景观水体用水领域的使用,减少人工景观水体直接取用自然水体的水量,进一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相关热词搜索:环保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