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域生态环境
利用水资源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河流是常用载体直接关系着水利工程实际运用的合理程度。众所周知,淡水资源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伴随人口数量的增加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国内很多地区在河流上建设的水电工程能较好的满足区域雨季防洪、城市供水、农田灌溉及发电等需求。但水利工程建设会影响到水生生物的原始生活环境,不同时节的迁徙路线等,甚至使一些稀有鱼类面临着灭绝的风险。期刊发表例如生活于长江流域的中华鳃,它们每年9-11月份会前往长江上游区域进行产卵,但是修建葛洲坝水电站项目对中华鳃的产卵之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干扰了其正常繁殖后代的进程,以致数量明显减少。幼鱼与部分鱼类经过溢洪道、水轮机等构造时,在高压高速水流的冲击下局部受伤、死亡的概率会显著增加。另外,水利工程现场建设时会外排很多污染物,如果任由这些污染物流到河流内,则将会污染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其正常发育成长。
二、陆生生态环境
合理应用水利工程能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其被公认成是影响陆生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近些年中国内各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明显增加,不利于全面有效保护水利设施周边的陆生资源,使陆生资源出现明显破坏,使河流流域的水位发生明显改变,从而造成水流域向陆地倾斜长期的强光直射造成水利输电设施周边蒸发量增加,破坏了沿河流域植被的生存条件,以致很难形成稳定的陆生生态环境。修筑水利工程使本地水资源的分布出现改变,导致部分陆生生物大批量繁殖;部分大型水利项目建设使生物正常迁徙活动受阻,以致部分陆生生物灭绝。
三、地理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及应用过程中,会直接影响项目周边的地理环境。很多地区修建水利工程时需要砍伐大量树木,直接造成森林面积减少。工程建设后区域土地水分含量响应增加,工程周边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影响了区域气候。需水增多时也会导致本地的降水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在长期有太阳光照射的自然环境下,大量的蓄水在热力作用下蒸发进到云层,蓄水及降水量增加会导致区域内空气出现能量互换,以致环境气温发生改变,水平面增加也使气温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洪水期水利工程储存下大量洪水,这使水利工程上方水位显著高于工程下方的主要原因,天气炎热干燥少雨时,容易造成下游局部发生断流情况。削减洪峰流量是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之一,但如果工程基于“蓄清排浑”调度模式运行,若是在汛期冲沙运行,由于自然沉淀导致水库底泥内污染物质较多,容易在短期内降低枢纽下游河道水体质量。
四、气候
水利期刊发表水电工程内储有大量水资源,在太阳光长期照射下会形成大量的水蒸气,当水利设施周边空气内水蒸气含量不断增多时,空气的湿润度也会随之增加。兴建水利工程能形成气候的“湖泊效应”,三峡大坝完工建成后,水库对周边地区气候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年平均气温稍有升高,冬季升温现象较为显著,夏季气温稍有跌落,库区的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可能呈增大趋势。三峡水库工程蓄水以后,水域实际面积明显增加,能够提供更多水汽,以致水库周边云量明显增加。高空云量增加、云层厚度提高不仅对强烈的太阳光起到一定遮挡作用,这样地面便不会因太阳直射而使自身温度快速上升,还可以增加水库周边的降水量,自然降水还能够降低地面温度。故而,修筑的三峡水库,会使水库工程周边的降水量不减反增。
五、水文情势
物种的分布状态、物种的组合形式等均会影响着水文条件形成情况;水流大小决定着生物栖息地的规模及面积;水流大小也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生命体质,关系着生物的繁殖及生存状态,而外来物种的入侵是造成水流性质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时,会对河流水量、水位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使河流内泥沙含量、营养盐含量及水温等出现改变,期刊发表比如1999年修筑在仙人陂电站坝上的水文站,含沙量从1984年建库前0.195kg/m3降到1999年0.074kg/m3,输沙量由125.8万t减少到46.2万t。总之,当流域生存环境出现改变时,水文情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关热词搜索:水利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