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有不少高校高层管理者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薄弱,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只是将工作重心集中于申报财政预算数目上。经费使用关系实施进度,而对经费使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关注性不够。受传统预算管理惯性思维影响,大部分教职工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学校财务工作的一部分,缺乏绩效意识,没有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局面。一些高校预算编制没有将其与高校战略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没有真正有效发挥预算绩效管理促进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有些高校重视申报财政预算资金、轻视预算绩效管理。
二、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不健全
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不健全,精细化程度不足,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居多。我国许多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机构只划为财务处职责范畴,基本没有建立跨部门预算绩效协调管理机构。在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中,只是财务处把握预算申报和预算资金分拨,由于对预算资金使用部门业务并不熟悉,仅仅依靠财务处力量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的预算资金使用和跟踪监督,无法实现业务流程全覆盖。除此之外,部分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足,将工作重心放在人才培养和科学论文发表研究等方面,对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的关注度不够。
三、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
不少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以总量性指标为主,比如论文发表学术成果数量、学科建设全国排名等,由于高校由二级学院或者系部不同部门和不同职能部门组成,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不同,因此绩效评价指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统一的总量性指标并不适应各具特色的部门发展需求,造成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存在较大难度。许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奖励制度不完善,缺乏预算绩效评价奖励标准,也就失去预算监督权威性。高校各部门只关心申请预算项目和预算资金规定时间内完成,至于预算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各部门并没有过多关注,财务处等监管部门很难有效监管,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相关热词搜索:管理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