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果桑白果病发生原因及其防治策略

摘要:果桑白果病属于一种由真菌所引起的常见病害,它会为果桑生长带来毁灭性打击,严重制约果桑的产量与品质,对后期果桑种植的经济效益收入也有巨大影响。本文中以河南省周口市当地果桑种植为例,探讨了果桑白果病发病的具体规律与原因,并对其防治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果桑;白果病;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防治策略
       果桑属于果叶兼用的特殊桑树品种,所生长出的果实名为桑乌、桑椹,其果实呈长椭圆形,属聚合果,紫黑色,成熟果桑富含果汁,酸甜可口。另外,作为一种果叶兼用树,它不仅能够采果,其桑叶还可被应用于饲蚕。
1、周口市果桑白果病发生状况与危害性
1.1  果桑白果病的发生状况
       近年来,河南省周口市不断扩大果桑种植面积,并不断引进果桑新品种,像红果二号、长果桑、白珍珠、大十等等果桑新品种。当地果桑采用绿色生态种植方法,少打或不打农药,所生产的桑果果实个大味美,平均亩产超过2000斤,2018年每亩收入超过5万元,主要销往驻马店、信阳、郑州等省内周边地区。但随着当地果桑种植园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果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果桑较为容易发生的桑菌核病(白果病)也悄然爆发,这与大部分农户果桑种植管理不当有关,一度导致市内果桑白果病大规模爆发,果桑种植园损失严重。仅2018年全年当地因白果病爆发,果桑产量减少60%。在经过调查后发现,由于2018年冬春温度偏低,果桑成熟推迟了20天左右,采摘期也就此延后。在低温影响下,白果病在种植园内大规模蔓延爆发,为果桑成熟果实带来致命伤害。
1.2  果桑白果病的危害
       果桑白果病的传染性极强,从它对周口市果桑种植园的危害影响数据就可见一斑,而且它的传播速度快、发病范围广,发病率一般最高可达到90%以上,直接影响种植园的桑果产量与成果质量。2018年周口市果桑减产超过60%,桑果接近绝收,所以总体来看它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不容小觑。
       白果病属于真菌类病害,它病原物为核盘菌,它的初期侵染源主要为混有菌核的土壤、堆肥以及残枝落叶。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核盘菌会萌发子囊盘,并散发出子囊孢子,随空气气流进行传播,侵染果桑雌花、新梢以及嫩芽部分。在入侵雌花以后,会产生大量菌丝,令果肉出现肿胀,转变为乳白色,此时捻破雌花部分可散发腐烂臭味。作为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每年果桑开花时也是白果病入侵之时,在4月采收期间,如果表面呈白色病果,则证明其已经丧失了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该病害仅仅为害果实,不为害果桑枝条和叶片,所以它的危害性比较集中,严重时果桑种植地块发病率将超过90%以上[1]。
果桑白果病_文章发表






2、周口市果桑白果病的发病规律与发病原因
2.1  果桑白果病的发病规律
       一般情况下果桑白果病的病原菌菌核都会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2-4月果桑开花后直接入侵雌花,此时病原菌菌核的入侵适应温度为3-15℃,可适应温度范围较大。在入侵后,菌核在吸收营养后会继续生长出子囊盘,盘子上会生长出大量的子囊孢子(20-30万个),子囊孢子借助风力气流传播到果桑雌花上,首先侵染衰败花器,然后再聚集在侵染源生长并逐渐威胁雌花的其他健康组织。当子囊孢子侵入果桑雌花各个组织以后,它会不断繁殖危害桑果,导致桑果果肉呈现出异常的灰白色或乳白色,病果质地坚硬且不容易从枝干上脱落。在雨季时,病果才会脱落并融入到泥土中,而病原菌菌核此时会侵染表土,令表土呈现黑色并僵硬。当第二年春季新一批桑树萌芽后,该存在病原菌菌核的土壤又会成新感染源,当种植园内温度在15-28℃之间,湿度在60%左右时其病菌传播速度非常之快,如果园内管理不善,白果病发病率会逐渐增大,严重时会促使果园颗粒无收。所以在周口当地也有“桑果好栽病难防”的说法。
2.2  果桑白果病的发病原因
       根据周口市当地实践调查发现,当地的果桑白果病发病原因很多,下文简单介绍5点。
       第一,与桑果种植园中的温湿度条件有关。如上文所述,温湿度条件是导致桑果发生白果病的最重要因素。在每年2-4月期间周口市地方降雨量大、天气温暖且土壤潮湿,它非常有利于土壤中菌核萌发并抽生子囊盘,这也是白果病爆发的重要因子。根据调查发现周口市某些果桑种植园中通风透光环境较差,且存在低洼积水区域,这些都导致土壤过度潮湿。在果桑进入花果期时正因为园内的高温多湿环境才导致白果病大几率爆发。
       第二,与果桑种植品种有关。就周口市而言,目前市内所推广的多种果桑品种都容易感染白果病且较难控制,例如从台湾选育的46C019品种、72C002品种,以及从内地选育的青育151、农桑8号等等早生果桑品种中都容易感染白果病病害。
       第三,与栽植密度有关。目前在周口市所栽植的果桑品种有10种以上,其中苗栽数量均达到600株/亩上下。但是当地种植园中果桑的栽种行距较小,株间荫蔽且透气透光性较差,湿度整体偏大,容易导致白果病病害发生。
       第四,与施肥水平有关。周口市果桑结果期管理需要大量的肥水支持,否则果桑种植将出现营养不良、抗病性降低等状况。当地在该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曾经出现过偏施氮肥,磷肥、钾肥施肥量过低等等情况。
       第五,与树龄有关。周口市果桑种植中发现其树龄与发病率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树龄越大,土壤中病原菌菌核的基数也就越高,白果病爆发几率越高。所以近年来当地果桑种植也呈现出白果病爆发严重程度逐渐递增的发展趋势[2]。
3、周口市果桑白果病的防治策略
     为了有效防止果桑白果病害大面积爆发,缓解种植园种植生产压力,周口市也提出了“农艺预防为主、生态调节为辅、化学防治补充”的三位一体果桑白果病综合防治策略,下文将展开一一解读。
3.1  农艺预防策略
       周口市果桑种植园为预防白果病,主要围绕农艺预防措施展开,其中就包括了以下4点。
       首先,在头一年冬季就进行一次彻底清园,将种植园内的所有枯枝落叶全部焚烧并作为肥料深埋,减少病原菌菌核基数,有效抑制来年可能发生病情。其次,要加强果桑种植园管理,做到合理密植,当地的栽植密度大约控制在400-500株/亩,并有效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
       第三,清除果桑种植园周围5-10km范围内的开雌花的杂桑树,这是为了有效减少白果病病菌入侵几率,切断传染源。
       最后,当地选择适时冬耕,一般当地会在每年1月进行一次冬耕,冬耕深度大约在12-16cm左右,且将土壤表面桑树菌核深埋于土壤中,使其子囊盘在第二年春季时无法随果桑萌芽长出地面,进而降低侵染发病几率。再一点,当地也尝试展开了大面积的土壤消毒,在外部环境温度达到10-15℃时,在土壤表土施入70%浓度的甲基硫菌灵2-5kg配合湿润细土10-20kg,均匀搅拌后撒施耙入土壤中。
3.2  生态调节措施
       在生态调节方面,当地首先改善了果桑种植通风透光条件,并明确了施肥原则,在采果期过后在田块中施入有机肥,配合腐熟鸡粪、豆饼等等进行前期施肥。而在入冬后,果桑发芽前再配合高磷钾复合肥,大约每株施肥0.5-1.5kg左右,并适量增施氮肥。再者,当地还采用了白果病病果摘除方法,再配合春季深翻,切实破坏表层菌核子囊盘,避免孢子飞散,如此也可起到无菌防病的良好作用。
3.3  化学防治补充措施
       当地在果桑花(雌花)减少且初果显现时采用30%浓度的爱苗乳油3000-5000倍液,再加入10%浓度的世高1500倍液,大约每隔一周喷施一次,待到桑果从青色转变为红色后停喷,并在用药期间严格控制安全期时间,根据果桑苗木的不同花期喷施不同浓度农药,喷施处理次数大约控制在4次左右,避免造成农药残留。另外在桑果采收前20天内要停止施用任何化学药物[3]。
4、总结
      目前,周口市果桑种植园在结合自身实际种植情况,合理采用农艺、生态以及化学措施后已经有效控制了白果病的发生,提高了果桑种植园的生产产量、成果品质与经济效益,为当地果桑种植产业铺平了未来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晓颖.河南省主要果桑综合利用价值研究——以洛阳市伊川县吕店乡温沟村果桑园为例[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8.
2、张英华.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J].河南农业,2018(1):39.
3、郭中富.果桑白果病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171-172.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果桑白果病发生原因及其防治策略
摘要:果桑白果病属于一种由真菌所引起的常见病害,它会为果桑生长带来毁灭性打击,严重制约果桑的产量与品质,对后期果桑种植的经济效益收入也有巨大影响。本文中以河南省周口市当地果桑种植为例,探讨了果桑白果病发病的具体规律与原因,并对其防治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果桑;白果病;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防治策略
       果桑属于果叶兼用的特殊桑树品种,所生长出的果实名为桑乌、桑椹,其果实呈长椭圆形,属聚合果,紫黑色,成熟果桑富含果汁,酸甜可口。另外,作为一种果叶兼用树,它不仅能够采果,其桑叶还可被应用于饲蚕。
1、周口市果桑白果病发生状况与危害性
1.1  果桑白果病的发生状况
       近年来,河南省周口市不断扩大果桑种植面积,并不断引进果桑新品种,像红果二号、长果桑、白珍珠、大十等等果桑新品种。当地果桑采用绿色生态种植方法,少打或不打农药,所生产的桑果果实个大味美,平均亩产超过2000斤,2018年每亩收入超过5万元,主要销往驻马店、信阳、郑州等省内周边地区。但随着当地果桑种植园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果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果桑较为容易发生的桑菌核病(白果病)也悄然爆发,这与大部分农户果桑种植管理不当有关,一度导致市内果桑白果病大规模爆发,果桑种植园损失严重。仅2018年全年当地因白果病爆发,果桑产量减少60%。在经过调查后发现,由于2018年冬春温度偏低,果桑成熟推迟了20天左右,采摘期也就此延后。在低温影响下,白果病在种植园内大规模蔓延爆发,为果桑成熟果实带来致命伤害。
1.2  果桑白果病的危害
       果桑白果病的传染性极强,从它对周口市果桑种植园的危害影响数据就可见一斑,而且它的传播速度快、发病范围广,发病率一般最高可达到90%以上,直接影响种植园的桑果产量与成果质量。2018年周口市果桑减产超过60%,桑果接近绝收,所以总体来看它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不容小觑。
       白果病属于真菌类病害,它病原物为核盘菌,它的初期侵染源主要为混有菌核的土壤、堆肥以及残枝落叶。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核盘菌会萌发子囊盘,并散发出子囊孢子,随空气气流进行传播,侵染果桑雌花、新梢以及嫩芽部分。在入侵雌花以后,会产生大量菌丝,令果肉出现肿胀,转变为乳白色,此时捻破雌花部分可散发腐烂臭味。作为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每年果桑开花时也是白果病入侵之时,在4月采收期间,如果表面呈白色病果,则证明其已经丧失了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该病害仅仅为害果实,不为害果桑枝条和叶片,所以它的危害性比较集中,严重时果桑种植地块发病率将超过90%以上[1]。
果桑白果病_文章发表






2、周口市果桑白果病的发病规律与发病原因
2.1  果桑白果病的发病规律
       一般情况下果桑白果病的病原菌菌核都会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2-4月果桑开花后直接入侵雌花,此时病原菌菌核的入侵适应温度为3-15℃,可适应温度范围较大。在入侵后,菌核在吸收营养后会继续生长出子囊盘,盘子上会生长出大量的子囊孢子(20-30万个),子囊孢子借助风力气流传播到果桑雌花上,首先侵染衰败花器,然后再聚集在侵染源生长并逐渐威胁雌花的其他健康组织。当子囊孢子侵入果桑雌花各个组织以后,它会不断繁殖危害桑果,导致桑果果肉呈现出异常的灰白色或乳白色,病果质地坚硬且不容易从枝干上脱落。在雨季时,病果才会脱落并融入到泥土中,而病原菌菌核此时会侵染表土,令表土呈现黑色并僵硬。当第二年春季新一批桑树萌芽后,该存在病原菌菌核的土壤又会成新感染源,当种植园内温度在15-28℃之间,湿度在60%左右时其病菌传播速度非常之快,如果园内管理不善,白果病发病率会逐渐增大,严重时会促使果园颗粒无收。所以在周口当地也有“桑果好栽病难防”的说法。
2.2  果桑白果病的发病原因
       根据周口市当地实践调查发现,当地的果桑白果病发病原因很多,下文简单介绍5点。
       第一,与桑果种植园中的温湿度条件有关。如上文所述,温湿度条件是导致桑果发生白果病的最重要因素。在每年2-4月期间周口市地方降雨量大、天气温暖且土壤潮湿,它非常有利于土壤中菌核萌发并抽生子囊盘,这也是白果病爆发的重要因子。根据调查发现周口市某些果桑种植园中通风透光环境较差,且存在低洼积水区域,这些都导致土壤过度潮湿。在果桑进入花果期时正因为园内的高温多湿环境才导致白果病大几率爆发。
       第二,与果桑种植品种有关。就周口市而言,目前市内所推广的多种果桑品种都容易感染白果病且较难控制,例如从台湾选育的46C019品种、72C002品种,以及从内地选育的青育151、农桑8号等等早生果桑品种中都容易感染白果病病害。
       第三,与栽植密度有关。目前在周口市所栽植的果桑品种有10种以上,其中苗栽数量均达到600株/亩上下。但是当地种植园中果桑的栽种行距较小,株间荫蔽且透气透光性较差,湿度整体偏大,容易导致白果病病害发生。
       第四,与施肥水平有关。周口市果桑结果期管理需要大量的肥水支持,否则果桑种植将出现营养不良、抗病性降低等状况。当地在该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曾经出现过偏施氮肥,磷肥、钾肥施肥量过低等等情况。
       第五,与树龄有关。周口市果桑种植中发现其树龄与发病率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树龄越大,土壤中病原菌菌核的基数也就越高,白果病爆发几率越高。所以近年来当地果桑种植也呈现出白果病爆发严重程度逐渐递增的发展趋势[2]。
3、周口市果桑白果病的防治策略
     为了有效防止果桑白果病害大面积爆发,缓解种植园种植生产压力,周口市也提出了“农艺预防为主、生态调节为辅、化学防治补充”的三位一体果桑白果病综合防治策略,下文将展开一一解读。
3.1  农艺预防策略
       周口市果桑种植园为预防白果病,主要围绕农艺预防措施展开,其中就包括了以下4点。
       首先,在头一年冬季就进行一次彻底清园,将种植园内的所有枯枝落叶全部焚烧并作为肥料深埋,减少病原菌菌核基数,有效抑制来年可能发生病情。其次,要加强果桑种植园管理,做到合理密植,当地的栽植密度大约控制在400-500株/亩,并有效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
       第三,清除果桑种植园周围5-10km范围内的开雌花的杂桑树,这是为了有效减少白果病病菌入侵几率,切断传染源。
       最后,当地选择适时冬耕,一般当地会在每年1月进行一次冬耕,冬耕深度大约在12-16cm左右,且将土壤表面桑树菌核深埋于土壤中,使其子囊盘在第二年春季时无法随果桑萌芽长出地面,进而降低侵染发病几率。再一点,当地也尝试展开了大面积的土壤消毒,在外部环境温度达到10-15℃时,在土壤表土施入70%浓度的甲基硫菌灵2-5kg配合湿润细土10-20kg,均匀搅拌后撒施耙入土壤中。
3.2  生态调节措施
       在生态调节方面,当地首先改善了果桑种植通风透光条件,并明确了施肥原则,在采果期过后在田块中施入有机肥,配合腐熟鸡粪、豆饼等等进行前期施肥。而在入冬后,果桑发芽前再配合高磷钾复合肥,大约每株施肥0.5-1.5kg左右,并适量增施氮肥。再者,当地还采用了白果病病果摘除方法,再配合春季深翻,切实破坏表层菌核子囊盘,避免孢子飞散,如此也可起到无菌防病的良好作用。
3.3  化学防治补充措施
       当地在果桑花(雌花)减少且初果显现时采用30%浓度的爱苗乳油3000-5000倍液,再加入10%浓度的世高1500倍液,大约每隔一周喷施一次,待到桑果从青色转变为红色后停喷,并在用药期间严格控制安全期时间,根据果桑苗木的不同花期喷施不同浓度农药,喷施处理次数大约控制在4次左右,避免造成农药残留。另外在桑果采收前20天内要停止施用任何化学药物[3]。
4、总结
      目前,周口市果桑种植园在结合自身实际种植情况,合理采用农艺、生态以及化学措施后已经有效控制了白果病的发生,提高了果桑种植园的生产产量、成果品质与经济效益,为当地果桑种植产业铺平了未来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晓颖.河南省主要果桑综合利用价值研究——以洛阳市伊川县吕店乡温沟村果桑园为例[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8.
2、张英华.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J].河南农业,2018(1):39.
3、郭中富.果桑白果病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