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社稷之本,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创新理论和实践,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进入新时代,在粮食安全战略的大背景下,种子问题受到空前重视。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种子问题”列入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生物育种产业纳入未来发展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业作为我国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加快种子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通过推进论文发表种子战略,科学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打造种子生产优势区,并不断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兼具研发、生产和市场论文发表推广能力),不断加大现代种业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种子战略论文发表的关键在于“打好种业翻身仗”,而“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点在于突破种源“卡脖子”难题。因此,实现我国种业“自立自强”,必须着眼于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制度创新,这是种子战略实施的驱动力量。结合我国目前种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环境形势,综合已有政策文件和专家学者观点,本文将我国种子战略归纳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和前沿育种技术攻关,积极构建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农民等多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种业全产业链,通过科学系统谋划、全方位布局,最终实现国家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多重目标。实施种子战略要做到“四既四又”: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既要立足国内,又要统筹国外;既要破解“卡脖子”难题,又要加强传统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既要推动种业一体化发展,又要补齐关键环节短板。我国种子战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坚持粮食安全的目标导向、蕴含深刻的战略思想和体现全球化视野三个方面。
(一)坚持粮食安全的目标导向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保障种子供给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和国家种业安全是实现粮食稳产增产、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支撑。坚持以粮食安全为目标导向,是加速推进我国种子战略实施的深刻体现。
从国家宏观视角看,我国种子战略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将其明确为约束性目标,种子战略实施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种子战略实施要求从整体出发,统筹各区域资源特色和地域特点,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发展的协同格局。将种子战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有助于推动国家种质资源库和种业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核心竞争优势,极大地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从产业中观视角看,种子产业链涵盖种子的资源保护、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推动我国种子战略实施,将进一步加强种业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建设一流种子企业集群和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利于打造种子全产业链,其突出优势包括两方面:一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二是提高产业效率。从种质资源的保护到新品种繁育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将形成一条完整且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能够有效发挥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快实施种子战略,广泛开展种业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研究,依托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种业实现弯道超车,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农民微观视角看,农民作为粮食生产和新品种应用的主体,是我国种子战略实施的落脚点。种子是粮食产量的决定性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粮食产量,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通过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良种,实行严格的品种审定和市场监管,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安全可靠、效益良好的粮食用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市场不确定性和自然环境风险带来的双重冲击,从而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农民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益,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蕴含深刻的战略思想
我国种子战略蕴含深刻的战略思想。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对我国种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部署了重点任务,种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战略地位”是指在关乎国家综合、全面的重大问题上,能够居于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不被其他因素或力量所左右,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内涵的充分体现。我国种子战略蕴含四种战略思想:一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种业自主创新水平较低。推进种子战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需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坚持创新驱动的战略思想,是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掌握发展自主权的必然选择;二是市场化战略思想。企业的命脉在于市场,依靠有效的市场运作,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推进种子战略,需要依赖众多种子企业,特别是龙头种子企业。我国种子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助推国内种子企业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市场集中度,从而建立起覆盖范围广、组织化程度高、稳定性强的市场化网络结构;三是品牌化战略思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种子产品数量不断增加,隆平高科、丰乐、德农、敦煌等种子企业发展迅速。推进种子战略,亟需打造一批具有本土优势的种子产品和企业品牌,不断提升品牌服务,注重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构建,充分发挥品牌效益;四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我国种子战略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升中国种业的竞争力,是实现我国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种业发展也需要做好相应调整,亟需从种子的总量、布局、结构、质量等方面做好战略筹划,以期实现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体现全球化视野
从世界范围看,种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时代的农家育种;2.0时代的杂交育种;3.0时代的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0时代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2018年,美国学者Wallace提出,现代种业已经迈入育种4.0时代,而我国仍处在2.0至3.0时代之间。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推动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推动实施种子战略的重点是立足国内。我国虽然是种子大国,但还不是种子强国,转基因、基因修饰等前沿核心技术还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打好种业翻身仗,需要不断加强育种技术突破。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推动实施种子战略要结合各地实际,发挥不同地区优势。海南省、甘肃省、四川省作为三大国家级种子繁育基地,有助于形成国家种子产业发展合力,提升国家种业发展水平。此外,推动实施种子战略还要兼顾国外,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种业巨头先正达,使中国进入全球种业排行榜前三。因此,通过收购、兼并等途径拓展全球市场业务,抢占全球资源,不仅可以壮大本土种子企业实力,还有助于提高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种子战略要拓展至全球,广泛开展与全球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质高产良种,积极拓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关键突破点的技术路线,从而谋划好我国种业在全球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