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由高速发展逐步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只有具备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期刊发表价值。近些年,我国大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许多大学生为了能够实现就业,不得不选择不喜欢的工作岗位,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在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创新创业环境日趋恶化,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力度,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
现阶段,我国部分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的深刻意蕴,也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成效。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大学生由于家庭及就业压力进行自主创业,但由于这种选择不是出于主观意愿, 而是被外界环境所迫,导致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足,容易导致创业失败。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出于好奇而选择创新创业,但他们并不具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技能、期刊发表知识及能力,增加了创新创业难度,在早期创新创业过程中屡屡碰壁,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部分大学生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的目的是赚钱,缺乏宏观思维和长远发展眼光,可能在创新创业初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很容易因眼前利益丢掉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培养体系,但相较于专业课,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及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片面。近几年,虽然高等院校已经加强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部分学校也搭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但部分高等院校教师受传统教育期刊发表理念影响,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缓解就业压力或是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质量一般、内容缺乏针对性。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没有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 难以有效解决创新创业过程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没有显著提升。
第二,课程管理较为松懈。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不够完善,课时安排明显不足,部分课程对大学生来说可有可无,难以有效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课程没有纳入大学生的成绩考核范围内,降低了大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迟到、早退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在课程安排方面,安排教学任务相对较少的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却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能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相关热词搜索:大学生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