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会对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成冲击
网络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网络信息的传播量也非常巨大。相比网络传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无论是在信息量还是在论文发表信息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扩散能力和覆盖能力也有其局限性。网络信息虽多,但内容混杂,大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网络内容所产生的心理和思想影响也不尽相同。甚至,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某一方面信息的同时也会被其他的网络信息所带偏,影响信息获取的目的性和明确性。如何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当中将消极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剔除,将好的、正能量的信息实现筛选和传播,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难题。
大学生在高校所接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系统化的、规范化的,但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碎片化的、无处不在的。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也更吸引和刺激大学生的关注和使用。这无疑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复杂的网络信息当中,很多大学生往往会迷失自我,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容易被网络舆论所引导和带偏,逐渐失去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其实,很多网络舆论是没有经过实证考验的,带有一定的迷惑性,一些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也会抓住网络传播的这一漏洞,伺机带偏舆论,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网络的碎片化信息在无形中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目当中的地位,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网络的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学生言行的随意性
网络世界充斥着虚拟身份,在网络隐蔽性的“盔甲”保护下,很多大学生也逐渐放飞自我,产生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甚至是违反法律法规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新一代大学生青年的社会形象。例如: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当中利用虚拟身份从事不良活动,不再注意语言形象,发表各种不良观点和信息,借助互联网获取同学或是他人个人信息进行非法活动等。在网络隐蔽性的庇佑下,很多大学生甚至失去了自我,在违法违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很多时候,网络的隐蔽性迷惑着大学生的双眼,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一方面,不能清楚的考证所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在没有办法完全判断信息的准确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就通过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快速的散布和传播。这既是对自身的不负责,又是对他人的不负责。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很多大学生肆意地发泄着自身的不良情绪,肆无忌惮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络对大学生言行的纵容也是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欠缺和新媒介技能的滞后
大学生所面临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在逐渐改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不做出适当的优化和调整,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发表工作也会举步维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已经发生转移。但是,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还是“老一套”,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只注重传输,不关注吸收,仍然在按自己的经验和习惯的方式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工作。用来与学生互动和交流的微博和微信,也变成了发布通知和公告的“工具”,很多工作的执行,也只是上传下达,没有互动的环节和吸收的环节。更不会公开对一些有必要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正向引导。甚至,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由于自身在新媒体技术和应用上的局限性,会自然地回避新媒介的使用,无论是在信息的传播,还是在信息的处理方面都会存在效率不高,反应不及时的状况,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看法,也会纵容一些突发性的舆论事件的传播,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四、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习惯和倾向于使用新型的社交软件进行互动和交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几乎每天手机不离身。他们成为了新媒介的使用者和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他们有着更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相比被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自由”更吸引他们,也更有机会去影响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逐渐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权威性。相比规范式的、模式化的传统的思想政治语言,大学生更喜欢也更容易接受流行于网络的各种网络流行语,并潜移默化的受着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论文发表例如:私生饭、社恐、宝藏女孩等等,看似新奇、幽默、与众不同,但却带有着一定的偏见、随意和难掌控性。逐渐的,以这些网络流行语言为中心也形成了不同的大学生文化圈层。被弱化职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内容,难以实现梳理和筛选,也缺乏一定的包容心和接纳能力;另一方面,没有走进大学生圈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也会被“边缘化”,被划分到“圈外人”,难以实现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