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分组
科学调配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是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的关键,分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活动的最终效果。在分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外,还需要考虑小组规模、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学习的时长等因素。首先,就小组规模而言,教师需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以小学低段的学生为例,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语言表达有限,2人一组最佳,如果小组人数较多,不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护;而小学中高段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对于学习环境和学习发表论文流程也较为熟悉,两人一组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并且也不容易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为此,教师则可以将他们3-4人分为一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互补。其次,就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而言,教师应引导各小组结合学习任务,并根据每一位成员的个体优势,明确分工,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到其中;最后,就合作学习的时长而言,一般控制在3~5分钟最佳,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对教学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则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不过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否则会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小学数学教材汇总的很多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如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择是否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同时不同教学环节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不同的, 比如,课堂导入环节的合作学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并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认知;课堂教学环节的合作发表论文学习,则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思考等。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发挥合作学习的应有的价值。同时在对合作学习内容设计时,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同意见、一题多解、找规律等教学内容都非常适合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最大化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避免走形式。
三、做好教学指导工作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都十分有限,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极易做出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影响到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首先,教师需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明确学习任务和自身的分工,并开始进入到合作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可以挑选一两个学习小组, 并参与到其中,了解小组学习的进度,及时调整其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当合作学习进入到尾声后,教师需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观察和比较,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为后续的小组汇报做好准备。以“推导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一合作学习活动为例,在做好分组分工后,教师需要将合作学习任务和内容告知学生,确保所有学生都进入到学习状态。同时教师需要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中, 了解学习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并予以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还需要将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在与同伴进行发表论文探讨;其他成员在发言时,应认真倾听,等到对方发言完后,再进行点评和补充等,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水平。最后,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并给出相应的点评,让各小组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使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
四、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同。因此,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应不断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首先,除了教师评价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通过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等方式, 增强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其次,除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详细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需要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除了口头评价外,还可以采取实物奖励、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热情,提升学生参与度。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