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有效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办法是所有关于数感培养的研究的最终目的。基于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现状与意义,得到小学生数感培养有效策略如下。
一、加入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形成数感
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中可以明显发现,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很大联系。然而,知识化的数学并不是简单的设计与呈现,而是将知识进行系统的编排规划,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进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效引导。在培养小学生数感中,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在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公式与法则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将其简化,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建立数学表象,形成数感。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角度切入,创设良好的生活化场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度,促使其自主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如“英英的爸爸打算装修房子,但是由于房子并不是规则的图形格局,所以英英的爸爸想估算一下地板的装修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已知每平方米地板装修约需250元,但是由于房子是不规则的,英英的爸爸便犯了愁,如何计算出地板面积与所需的花费呢?”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产生帮助英英爸爸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继而,将该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能力,根据情景讨论并形成解决办法。如此,教师将房子的大致外形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学生纷纷拿出了纸、笔和尺子画出房子的大概图纸,并借助课堂所学的图形切割、割补等方式巧妙地将不规则图形分成了自己比较常见的图形,很快计算出了地板面积与所需花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建立在课堂所学知识基础上,又融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使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与切入口。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过程。
二、链接运算教学,利于学生发展数感
小学生数感的形成与运算教学有密切关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数学运算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本质,进而让他们能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算。在教学中,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是运算的基本法则。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论文发表研究并理解运算的意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算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运算法则,进一步发展数感。
例如,学生在计算“一个数的0.8倍比3.2多0.12,求这个数是多少?A.(3.2+0.12)÷0.8;B.(3.2-0.12)÷0.8;C(.3.2+0.12)×0.8;D(.3.2+0.12)×0.8”时,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数的混合运算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从学生的运算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学生会选择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0.8x-3.2=0.12,x=4.15,然后将结果与每一个选项的结果进行比较,选择该方法的学生准确率都比较高。还有部分学生将算式列为:(3.2+0.12)×0.8,这是没有搞清题目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同时还存在一种现象,有的学生通过读题并不能看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直接导致运算出错。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运算的实质把握不清,限制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换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运算的过程、运算法则、数量关系,如此,学生在审题时也能搞清题目间的数量关系,掌握运算技巧,厘清题干与结果间的数量关系,实现进一步发展学生数感的目标。
三、借助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数感
教材中包含很多综合实践板块,这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环节,也是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主要载体。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教学契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数感,通过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更契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数学学习策略,这对发展他们的数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本课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学会对数据的分析、整理和描述,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分类、运用和绘制,感受条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体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独立处理、分析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的数据回答相关问题,体会数据隐含的信息。从教学目标出发,联系条形统计图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促成调查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条形统计图,培养他们的数感,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形成数学学习策略。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主题为“调查家庭用水用电情况”的实践活动,然后,让学生将一星期内家庭用水、用电数据信息记录下来。接下来,给学生划分小组,让他们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出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绘制本组的条形统计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开展进行活动,可以将全国用水用电平均数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由于各家人数、用途不同,用水用电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学生也会在比较与计算的过程中发现不同,进而形成数据论文发表分析的观念。最后,让各组学生以小组互评的形式分析其他组条形统计图绘制的优缺点,进而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章知识的印象,让他们学会通过论文发表分析条形统计图了解图形背后蕴含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印象深刻,数感自然形成。
四、培养估算能力,助力学生强化数感
估算是一种综合能力。由于很多小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能力,所以他们对估算策略的掌握也不够好,很难用估算方法快速解决一些问题。而估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关键能力。例如,当学生通过纸笔进行准确的计算时,可以针对一些特定题目用估算判断计算的准确性或者大概范围。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建立在其对数的理解基础上,其中包括对数的数量关系、相对大小数的意义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往往不需要借助纸笔进行准确的计算,这时候就凸显了估算能力的重要性。为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更要引导他们掌握多样的估算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可以让学生估计铺满卧室的地砖大概需要多少块?一本书有多少页?一桶油有多重?四斤苹果有多少个?一袋大米有多少千克?一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人……进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数的情景,并有意识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强化数感。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估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而逐渐使他们总结与积累估算的方法。此外,学生不仅要学会自主探索论文发表学习,还要学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估算能力,掌握更多的估算方法,进而形成自身的估算策略,快速、便捷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但估算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尝试设计一些好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牢记并掌握多种估算方法,并在长期的练习中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强化学生的数感。
五、聚焦数形结合,推动学生升华数感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图形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比较高。而结合图形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首先图形教学板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立体感,其次图形结合的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助图形与数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数形结合的思想,彰显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价值。同时,借助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数与形进行紧密结合,然后按照数学问题将数量关系、图形等的问题进行转化,降低学习难度,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升华学生的数感。虽然图形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是不能直接用图形呈现数学的规律与问题,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时提倡借助图形促进教学,通过分析图形,剖析数学问题,这样能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数感。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应用题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论文发表如“某班同学共有40人,其中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人员数量分配如下:参加文艺社的有10人,运动设的有8人,舞蹈社的有9人,未参加任何兴趣小组的有13人。求参加三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在解题时,学生可以借助图形分析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为:40-13=27(人)或者参加文艺社、运动社、舞蹈社队员总数为10+8+9=27(人)。通过数形之间的联系与转化,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深化了学生的数感,也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相关热词搜索:数学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