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大的考验。论文发表分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现状,有助于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找到可行、有效和针对性的思路和策略。
一、论文发表意识形态教育感染力不够
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教学手段多样性不够。论文发表理论知识的抽象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不足,导致意识形态教育感染力不够,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缺乏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课程不够重视,上课是为了拿学分,对于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关心不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不好,实效性不高。
二、论文发表意识形态教育沟通有限
高校思政课大部分都是大班上课,一个授课教师要面对两个自然班以上的学生,除了课堂上教师与少数学生有限的互动和交流外,课后授课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交集。教生之间交流较少,沟通缺乏。在有限的课堂论文发表教学时间段内,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不够,积极的教育沟通和有效地思想引导也无从谈起。
三、课程论文发表内容思想性开发不够
部分教师注重课程理论和系统知识的传授,对课程内容思想性开发不够。尤其是在非思政课程的教育论文发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思想性缺乏开发意识、不能发现、认知并把握,没有把非思政课程中具有思想教育性的内容开发出来,更谈不上去充分利用,从而失去了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机会。
四、论文发表意识形态教育协同水平不高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论文发表是一项复杂、全方位的系统工作,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各类各级教师的紧密配合与互相协作。由于受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认识程度差异、时间协同安排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自觉协同的程度不高,无法形成教育合力的最大化。思政课与非思政课, 思政类教师与非思政类教师,思政职能部门与非思政职能部门,第一、二、三、四课堂等,彼此之间协同困难大, 难以实现协同最优,一定程度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合力和工作实效性。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