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发表四阶层次的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学校要重视新生适应工作,可以在开学初期做好相关教育和普及工作,学校层面,可以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和心理访谈工作,掌握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基本状况,做好分析和应对方案。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以心理活动为载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主要方式,打造特色精品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和组织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进入校园就可以接收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学院层面,各个相关专业负责教师都应该定期开展与专业介绍、学习计划、课程学习相关的讲座会议,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背景、学科特色、课程配备、师资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前景。新生在充分地了解到本科专业的各项教育内容之后,就一定能够为他们树立明确的理想和学习目标,为之后的学习工作做好相应的学习计划,辅导员老师可以开展有关大学生活、社交礼仪、恋爱观树立、人际交往等有关新生适应的讲座或者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恋爱观、生活观。辅导员在与新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期刊发表分析与解答,及时地帮助他们化解自己内心中的烦恼和困惑。
班级层面,班委会成员应该带领班级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茶话会、班级团建等活动方式,尽快让班级同学相互认识和熟悉,与此同时了解校园生活,融入校园生活,尽快进入大学生活模式。在此基础上,班委会成员也应该关注到班级每一位同学的心理状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反馈至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
个人层面,作为新生本人,也应该早做准备,利用假期时间,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报考专业的相关知识和背景, 收集整理各种大学学习攻略,利用网络课程提前进行相关课程学习,尽早确定大学目标并做好规划。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和实践活动,主动学习与别人交往,通过各类学习活动,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提高期刊发表新生适应性方案和策略实践化
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化和系统化教育。当前国内高校对于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干预方式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如宣讲、讲座、媒体宣传等,主要是以知识文字和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实践训练环节,方式方法简单、单一;通过文献研究和校区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参与的情况并不理想,接受的效果不是特别好,活动为短时间的,影响干预效果。应该在现有干预方式基础上, 进一步利用心理剧、角色扮演、实景体验、小组互动等丰富多样的实践训练的方式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巩固干预效果。进一步建立期刊发表理论 + 实践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增强教育效果,通过系统性和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来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进而帮助新生做好大学规划,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理论教育是基础,实践教育是深化,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将教育效果最大化。传统的理论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和方法,学生虽然吸收了理论,但是不会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应该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训练教育,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以个体互动、剧本表演、团体训练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当今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模式下,探索出一套可执行、好普及、效果明显的实践训练方案。
在学习规划方向,可以从时间价值、专业认知、目标管理、项目实施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可以进行引导式目标制定设计和后期督导实施个人体验环节、“我的专业我知道”为主题的分享交流会和时间价值认知团体活动 ,通过系列实践体验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信息真正的学会运用和实施,进一步改变学生对于大学的时间观念和个人专业信息,更好地进行时间规划和安排,做好大学目标规划并更好地实现。
在人际交往方面,可以以老师、同学、室友和陌生人为交往对象,分别开展团体互动和个体体验,分别设计与不同对象在不同场合下的模拟交往场景,体验过后可以进行体验感受分享交流并由小组长进行总结,在此期间可以穿插设计交往技巧等相关知识的传授,通过不同环境不同对象的模拟体验,让学生从中体验其感受,并在团队内充分交流,以此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此过程中可以记录学生的反应和实践效果,训练结束后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方案优化和修正。
三、期刊发表结语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始终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工作目标,把心理健康工作真正地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新生适应性教育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一步,只有把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通过期刊发表理论 + 实践的教育方式,在理论基础之上,形成一套普及范围广、可行性强、实施效果明显的系统训练方案,在实践中做到不断优化和改善,使之推广和发展,成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加强了教育效果,还有效改善了新生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