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学史明理中汲取前行力量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让博士后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势而为,奋发有为。一是要观大势。作为青年学者首先需要认清时代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只有认清大趋势才能把握机遇,直面挑战,轻松应对。二是要系大局。当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着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难以预见的风险,博士后要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宝贵经验,尊重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学习历史中获得启迪,在科学研究和事业发展中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三是要成大事。党史教育既要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来之不易,更要看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奇迹,增强志气、骨气、底气。随着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于博士后来说正是成大事、出成果的最好时机,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博士后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万个,省部级项目8万个,平均每位博士后人员承担2个以上研究项目,在站期间人均发表科研成果近3篇,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共计200余篇。在这支平均进站年龄仅有31岁的年轻、富有活力的高层次人才群体中,已经先后有125人成长为两院院士。
二、在学史增信中找准初心目标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让博士后在思想淬炼中,坚守初心、坚定信心、坚持恒心。一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践行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在学术浮躁的今天,现实的利益和投机的心态左右了本应纯净的学术圈。博士后作为青年人才的代表群体应该铭记学习和发现真理的科研初心,像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屠呦呦勉励和希望年轻科研工作者那样,“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多做原始创新,切忌学术浮躁”。二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经过35年的发展,国家对博士后的直接投入不断增加,地方和单位也不断提高博士后待遇。从“博新计划”的每人60余万元的直接投入,到众多高校开出的30万元起薪,都印证了博士后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社会价值,要在学习教育中进一步树立自信,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和“功成不必有我”担当,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秉承潜心问学的恒心。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中国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座谈会代表时,曾寄语博士后研究人员要在基础研究领域以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沉下心来潜心向学,进行探索性创新研究,不断向未知领域进军、向科技和学术高峰攀登。这既是国家对博士后的期望,也是找准初心,奋勇前行的动力。
三、在学史崇德中解读精神密码
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营养、传承精神、塑造品格应是优秀博士后的自觉精神追求。一是明大德。“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尚情怀和理想信念。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向李政道先生了解落实博士后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时专门讲到了人才和理想的问题,小平同志讲:“我们说要有理想,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第二条是爱国主义,就是要使祖国兴旺发达,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从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到隐姓埋名刻苦钻研30年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代代人的道德情操为我们树立了永久的精神航标。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李维义,为凉山州盐源县500名困难群众免费义诊,完成150例眼科手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安小鹏,参与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培训农民500多名,带动增收1.26亿元。还有依托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回国的博士后们用他们的悠悠赤子情、拳拳报国心,诠释了新时代博士后的精神密码。二是守公德。对于博士后来说,公德就是在博士后领域大家公认的道德品质、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包括博士后职业道德和博士后精神。在严格遵守博士后工作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继承和发扬以创新、求知、奉献为主要要素的博士后精神。三是严私德。每年出站的上万名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奔赴各行各业,成为管理、教学、科研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了博士后的群体荣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在党史学习中加强道德自律,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做到严于律己、忠诚担当。
四、在学史力行中践行使命担当
学党史、悟思想的落脚点在于践行。一是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攻关。以培养优秀青年博士后为代表的“博新计划”,在设计之初就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为国家重点发展和急需紧缺的领域培育储备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队伍。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出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核心领域成为博士后人才引进、博士后基金资助的重点范围。博士后应该抢抓战略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二是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指引,积极投身实践。党的十九大将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3年来,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500余名博士后通过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参与脱贫攻坚,博士后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入贫困村镇,对接帮扶、扶心扶志,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扶贫颂歌。今天,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向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博士后应该继续发挥人才优势,多渠道、全过程参与到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中来,身体力行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三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践行使命担当。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考验、锻炼了博士后这支年轻的队伍,百余名博士后人员临危驰援武汉,在危急关头,体现了博士后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使命与担当。通过学习身边的榜样,让更多的博士后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论坛、科技服务活动等平台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为社会全面进步贡献博士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