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入挖掘解读耕读教育内涵,探索构建具有涉农高校特色的耕读教育育人论文发表模式,对于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助力全面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涉农高校全面推进耕读教育应在以下五个着力点精准施策,下足功夫。
一、在体制机制论文发表创新上下功夫
要突出顶层设计在推进耕读论文发表教育中的引领与整体导向作用,凝聚全校上下全员参与耕读教育的共识,把耕读教育作为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路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制定科学合理、鲜明可行的耕读教育实施方案,组建全校联动的工作团队,提供稳定经费投入保障。
要把耕读教育内化成为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和发展耕读教育的内涵,研究与深化耕读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明确劳动教育作为当代弘扬耕读教育的核心载体,设计与培育成效突出的高校育人品牌。
要逐步健全契合耕读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通过实施耕读教育助力克服在教师评价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培养路径的多样化。
二、在课程教材论文发表建设上下功夫
充分发挥课程与教材作为育人载体的鲜明作用,打破当下劳动教育、耕读论文发表教育系列课程教材匮乏的现状,各涉农高校应发挥所长形成合力,深挖专业教育中的耕读元素,集成优质文化教育资源,打造高水平、多样化耕读教育系列通识课程,在立足地域农业特色的基础上,加快编写出版耕读教育系列相关教材,搭建教学资源库并开放共建共享,引导学生系统完整地汲取耕读文化、提升劳动品质。
三、在实践论文发表平台搭建上下功夫
耕读教育的落脚点是“耕”,必须要走进农业生产一线,推动学生在“耕”中“读”,在“耕”中学。因此必须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运用好校园、田野、社会三大场域,将育人从课堂延伸至农业生产一线,丰富学生的农耕生活与劳动生产体验。要充分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等现有社会资源,运用好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等特色活动,建设一批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一批劳动教育品牌项目。
四、在高水平师资论文发表培育上下功夫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耕读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实施激励与培育政策双强化,建设专兼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发挥广大教师在推动实施耕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学校各类合作资源,积极吸纳农业企业技术人员、乡村工匠、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等担任高校耕读教育兼职师资。推动涉农高校教师通过深度参与耕读教育,真正走进农村,服务农业生产一线,提升专业实践技能,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在校园文化论文发表建设上下功夫
要在高校中营造耕读论文发表教育的校园文化,活用第二课堂,突出思想引领,打造“名师讲堂”“博读经典”等呈现形式,将我国农耕文明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中,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浸润。强化榜样带动,重视宣传推广耕读教育中的优秀学子,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践行“勤耕重读”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一线的实习、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对优秀耕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扬,加强对乡村振兴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逐步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育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