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太本土的研究,国际期刊不会接受
愈本土的题材,或许愈有国际参考价值,而且愈具自己的独特性。别人或许没有这样的机会、脉络,站在这样的角度去做这样的研究。
当我们把本土的研究成果投到国际期刊时,这些期刊从来没有因为研究太本土取向而将它拒绝,相反,愈本土的东西,独特性愈高。
误区二:在国际期刊发表,对本地的学术及实务没有帮助
学术要跟实务接轨,关键不在语言,而在于这些想法值不值得推广,并非这些想法以什么样的形式刊出。
文章并不一定要用英文发表,而是要以该领域最大学术共同体所使用的语言发表。这样才能影响到最多的人,得到最好的评论与回响。
所以,该领域最大的研究共同体在哪里,就该用他们的语言发表,如果一个人研究的是中文的语言学,当然用中文发表就好了,没有人规定一定要用英文发表。
倘若该领域最大宗的理论都是英文的,还是要试着以英文发表,接受更严格的考验,因为该领域最主要的理论都是这些人写出来的,当然,还是应该要由他们来看这个研究是不是一个好的方向,或这个结果是不是一个具有学术贡献的研究结果。
误区三:在国际期刊发表,需要跟主编熟
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不需要跟主编熟识。文章之所以会被刊登是取决于文章本身的品质,而主编只不过是依据审查委员的意见让文章呈现出来而已,跟主编是否熟识,和文章能否被接受刊登丝毫没有关联。
误区四:要有经费,才能做研究
要做大规模且深入的研究,当然需要经费,可是没有经费有没有经费的做法。研究的本质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这个研究议题有没有它特殊的点,有没有它值得投资的点。如果它值得投资,即使做的不是大规模,不是很深入的研究,还是能呈现具有潜力的学术成果出来。
特别是对于学术界的新人,过多的经费反而会误导研究的本质,养成财大气粗的习惯。
所以,对于留学生来说,也不要将研究经费多少作为自己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
误区五:要有实证资料,才能发表论文
要做到没有实证资料也能发表论文是有难度的。没有实证资料要怎么写呢?这时候联想力很重要,阅读很多文献之后,要试着把很多东西联想在一起。要写出这样的文章,首先,一定要努力读书;其次,要多做联想,把不相关的东西做“合理”的联结,不要乱联。如果能做到这样,即便没有实证资料,也可以发表论文。
误区六:样本要很大才能发表
样本的大小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完全取决于该研究的本质。样本小,每个面向都要做得很深入;样本大,或许它很具有代表性,因此,做的研究即使没有那么深人,仍是可以被接受的。
具有结论性的问题,或许样本就要很大,但如果要探讨的只是经由一两个案例,然后,这个东西可以作为很多未来研究的方向,或是一些新的想法的参考,那么该类型研究的样本就不需要很大,这关乎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成果想要看到的东西。
误区七:英文好就能写SSCI期刊
一个好的题目,要有好的研究方法、好的诠释,才是最重要的。英文能力好,的确会让表达更加流畅。但很多国际期刊都宣称,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英文不好,而拒绝过任何一篇文章,顶多只是建议研究者对字句再修饰调整,或是请母语是英文的人再看过一次,但这绝不会影响该期刊对这篇文章刊登与否的决定。
英文虽然只是一个工具,但适度掌握这工具的能力,对研究者而言却是必要的。虽然研究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可是,至少要写到让人家看得懂才行。
误区八:写人家看不懂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刊登
会被接受的,绝对是审查委员对投稿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也看到了该文章的价值。因此,对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把该呈现出来的重点解释清楚,不要将简单的概念用十分复杂的方式来陈述,误认为这样比较专业或者会提高被接受刊登的几率。
误区九:量化研究结果要达到统计显著性才能发表
就量化研究而言,有统计显著性固然是重要的发现,但是,未达显著部分的呈现也可能隐含很多的意义,不要轻忽这一部分。另外,在一个完整的量化研究论文里,所有“必要”的统计结果都需要报告,不要只列出有统计显著的部分,而故意跳过其他不显著的部分,这不是一个好的研究论文所应该做的事。此外,若因为样本小而不容易达到统计显著,可以用“效果量”(effect size)来彰显研究发现。